從一粒稻米到癌症精準醫療,今年剛滿21歲的基龍米克斯,已成功從基因定序、寡核苷酸合成服務跨入產業和醫療,期望補足國內尚不成熟的核酸產業中失落的一環。重執基米董座的周孟賢,不僅誓將父親創辦的公司打造成幸福企業,更將以CDMO為練兵重點,帶領基米成為國際級的核酸CDMO服務公司。
撰文/吳培安
說到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下最亮眼的關鍵字,莫過於從檢驗到疫苗都使用的「核酸」;而說到國內學研界最知名、全臺多家實驗室都是其客戶的核酸業者,莫過於從2001年10月創辦迄今,穩固國內DNA定序、寡核苷酸合成(Oligonucleotide Synthesis)領先地位的基龍米克斯(以下簡稱基米)。
它是由臺灣DNA定序翹楚級學者――周德源及其子周孟賢共同創辦,從人類、動植物到微生物基因體,從疾管署的病原體定序、中研院癌症登月計畫、產前基因檢測、個人化癌症治療基因檢測,到櫻花鉤吻鮭保育、種豬性能檢定,凡是與核酸有關的產學服務,基米總是無役不與。
從一粒稻米到精準醫療,基龍米克斯在2022年剛度過第21歲生日。
現在擔任董事長的周孟賢,從備受父親呵護的小兒子,長大後和父親一起創業,又接連遇上喪親之痛和人事的顛沛流離,最後好不容易才重返基米董事長職位。
周孟賢坦言,一路走來有許多難向他人道出的艱辛,但也讓他很感恩命運所帶來的成長。而父親周德源永不放棄、親力親為的身影,從不隨著歲月模糊,始終在心底陪伴著他······。
中研院實驗室版的兒時記趣 父子上下班、上下學都「黏在一起」
周孟賢是家中的么子,爸爸周德源是臺灣第一位做DNA定序的學者,媽媽林英子是國內知名資深生物教科書編輯教師,雖然上有哥哥、姊姊,但周孟賢從小得到爸爸最多的陪伴。
周孟賢笑著說,他打從幼稚園就在實驗室中長大,因為剛好中研院托兒所(中央研究院附設臺北市私立幼兒園)成立不久,爸爸又是當時的副園長,所以父子倆的上下班、上下學,基本上都「黏在一起」。
年幼的周孟賢,經常坐在父親腳踏車的竹籃椅架上,早上跟著去中研院上學,放學了就待在爸爸的辦公室,看著他的身影穿梭在實驗室瓶罐容器之間,移加溶液、觀察變化時顯露出專注的神情;一起回家吃晚餐之後,常看見爸爸看電視看到睡著,但深夜時刻又悄悄地回實驗室;隔天早上睜眼時,爸爸又會出現在家裡,等著帶他去上學。
「一年365天,爸爸沒有一天不去實驗室,但他有空檔的時候都會關心我一天之中發生了什麼事,要我很有邏輯、順序地講述給他聽。」周孟賢說,「有時候,他會讓我在實驗室摸索。我常常打破東西,但他都不會生氣。他告訴我,那都是做實驗時會發生的事情,重點是我體驗到什麼、學到了什麼。」
周孟賢說,父親雖然是一名極具聲望的基因體科學家,但在父子的朝夕相處中,他看見更多的是他長久累積的付出,每一篇學術發表的背後,都是無數次挫敗後仍堅持下去的意志力,「做實驗失敗是家常便飯,成功才是難得的事。」他說。
時光荏苒,周孟賢雖然小時候常常跟著爸爸學做實驗、也養了各種小動物,但像個生科少年的他,填大學志願時卻一個叛逆,沒有隨媽媽、兄姊的腳步去當生物老師,而是填了文化大學地理系。
「當時臺灣地理系只有三間大學有,教職非常缺,我想說閉著眼睛也會有老師可以當吧!沒想到,畢業以後又對當老師沒興趣了,就又回我爸的實驗室。當時,他正準備完成在退休前的最後一項重大志業,也就是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
「他帶領團隊用當時的黃金標準――Sanger定序法,解開水稻第5條染色體序列,不是本科系的我,就在他手把手教導下,從抽DNA、做PCR、養細菌、萃取質體(Plasmid)等實驗開始學起。後來,也能貢獻一己之力,有幸見證計畫完成、看到我們的國旗掛在染色體圖表上的那一刻。」周孟賢說。(見BOX )
曾幾何時,小時候把實驗室當成遊戲場的周孟賢,總是看著在學術地位享有盛譽的父親,覺得有一段距離,能夠加入爸爸的研究團隊、一起完成這項對臺灣深具意義的學術研究,讓他覺得與有榮焉,也和父親覺得更靠近了。
周孟賢(右)是家中的么子,從小得到爸爸周德源(左)最多的陪伴。(圖/周孟賢提供)
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完成 臺灣功不可沒
1998年,來自全球10國的科研團隊同心協力,投入「國際水稻基因體定序計畫」(International Ric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 IRGSP),目標是解開水稻這種餵養全球半數人口的糧食作物,其基因體中隱含的遺傳密碼,並開啟往後的生物工程及育種工作。
當時,臺灣躬逢其時,接下了水稻第5對染色體的定序任務,帶領這計畫的,便是在美國師承兩度諾貝爾獎得主、DNA定序技術開創者Fred Sanger的周德源。當時,他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3年就拿到博士學位,成為各國爭相挖角的人才。
不過,周德源他銘記著家鄉父親的教誨,遂而決定回臺效力。他先是加入中研院植物研究所,又接任中研院水稻基因體中心主持人,代表臺灣參與IRGSP計畫,也成為國內DNA定序發展的重要推手。
歷經7年的努力,IRGSP在2004年底達成目標,解開了水稻基因體95%的序列,論文也登上2005年8月的《Nature》,至今在Google Scholar引用次數已達1,732次。值得一提的是,10國之中只有5國順利完成整對染色體定序分析,臺灣便是其中之一,這項創舉也成功讓臺灣國旗與他國同列在染色體圖表上。
父子共創基龍米克斯 卻迎來人生轉捩點
完成水稻第5條染色體定序里程碑後,準備從中研院退休的周德源,為了讓團隊和技術成果得以延續,父子倆在2001年10月以「基因體學」的英文Genomics為名,在諸多中研院父執輩資深學者支持下,帶著6位中研院水稻基因體計畫定序組員,共同創辦了基龍米克斯。
父子倆也從建實驗室開始,所有的設備和動線、管線設計都親力親為。周孟賢回憶,有一次遇到颱風天,他們趕緊帶著乾冰、電風扇和發電機用的柴油到實驗室搶救儀器和冰箱裡的樣本、徹夜不眠,就是為了確保實驗室的完好。
周孟賢說,雖然開了公司,但爸爸依然精神抖擻地在公司裡開班授課,傾盡全力將畢生所學教給後進,每天去上班、做實驗的生活也沒有改變,跟周孟賢一起全年無休。
「當時公司團隊只有6個人,3個是實驗室人員、1個是會計,我則和游卓遠(後來也曾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包辦全臺灣的客戶收送件工作。」周孟賢說。
周孟賢笑說,那時他負責整個西臺灣的訂單,經常是一個人帶著小冰箱、開著車南北跑,但那也是他最懷念的一段自由時光,「那時候,雖然臺灣已經有6、7家公司在做DNA定序服務,因為爸爸的名氣,所以很多客戶都會直接跟我們下單,特別難做的也都給我們。」
「不過,我也很早就跟爸爸說,只做DNA定序是不夠的,所以,我們也開始提供寡核苷酸合成服務,奠基了基龍米克斯DNA相關服務的兩個支柱。」周孟賢說。
只不過,正當基米成立不久、準備接受各種挑戰時,壞消息卻如晴天霹靂而來――平時看起來總是精神奕奕的周德源,竟被醫生告知罹患肝癌末期,只剩3個月可以活。
「當時,爸爸很不服氣,就自己去找了各種調理方式,三年後去找醫生時,讓醫生很驚訝。只是,爸爸後來選擇了更激進的治療方式,癌細胞後來雖然有變小,但也引發了副作用。」
訴說起爸爸離開那一天,儘管事隔多年了,周孟賢大男兒淚仍不禁滾滾而下······。
「那天,爸爸去臺大演講完之後打電話給我,說他很想吃生魚片,我就去菜市場買,沒想到在那裡遇到他。他說擔心我在忙,所以自己也過去買。當時,爸爸看起來狀況已經很不好,那天我們一起回家吃晚餐,晚上他就進了加護病房······。」
「爸爸在最後的三年裡,身體一定很不好受,但他在我面前看起來就像沒事一樣。」周孟賢說,「他在醫院交代後事時,叮囑我開公司是社會責任,要把每個員工的家庭照顧好、把技術股全部給他們,也交代我堅持下去,不能放棄。」
即使絕望也不放棄,周德源直到最後一刻都不改其志,用生命教導著周孟賢,「他把享福的時間,都投注在志願上,一輩子專注一件事,因為,他相信他的志業對人類很有貢獻,他真的是我心目中的典範。」周孟賢哽咽著說。
基龍米克斯從2001年的6個人,一路成長迄今約180名員工的規模。圖為基米董事長周孟賢,與寫有基米核心成員名字的紀念牆合影。(攝影/羅翊方)
輾轉進出世基 望穿基米上興櫃
繼承爸爸的宿願,周孟賢帶領基米團隊繼續向前。2003年,基米成為疾管署定序合約長期供應商,又在2004年建立線上速辦中心,將業務導入網路平台;經過7年多,公司從6個人成長到20幾個人,公司落腳處也從遠離市區的深坑小地方,搬遷到現在的汐止總部,基米的規模才開始快速擴張。
「爸爸生前交代我的一個重大任務,是把基龍米克斯上興櫃。他是個老實人,總是跟我說,如果別人投資基米、我們卻沒賺錢,心肝會過不去!」
周孟賢說,「幸好爸爸的名氣很大,臺灣的生技產業也正要起飛,順利找到願意幫我們一把的創投,但我總覺得基米團隊都30幾歲而已,還太年輕,所以試著想導入外商的管理經驗。」周孟賢說。
只是沒想到,公司雖然注入了新能量、也在2013年12月興櫃,周孟賢竟馬上遇到一場人事風暴。這場風暴把他的好兄弟、時任基米副總經理江俊奇(現為基米總經理)外派到中國,他自己則是被安在副董事長的位置,雖然確實學習到財務報表和公司經營,但亦是有志難伸。
此時,中研院高層、生醫所前所長陳垣崇院士找上周孟賢,希望基米能整併由陳垣崇在2005年創辦的世基生物醫學,周孟賢開始和世基的原始股東協調,花了1~2年的時間,先讓基米與世基換股再減資增資引入新的經營團隊,協助把世基推上興櫃。
當時,周孟賢的職位就這樣在基米、世基兩邊跳,因為長輩的期待和資本市場的挑戰,周孟賢度過了一段兩邊周旋、十分艱辛的日子,花費一番功夫才終於平定下來。
「有些看著基米一路走來的股東會問我,這是你爸爸的公司,你怎麼在外面?」周孟賢苦笑,「基米是我一輩子的事業,子承父業還得給支持我們的親朋好友交代……,想來真是百感交集!」
2020年7月1日,周孟賢回到基龍米克斯,先是同時兼任總經理和董事長,2021年3月,他將總經理交棒給江俊奇,情同兄弟的兩人再度齊頭聚首,力求將基米在核酸產業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從「科研服務」進化到生技「國防」產業
周孟賢和江俊奇重掌基米時,正逢全球COVID-19疫情的極盛期,它改寫了未來全球生技產業生態,特別是讓核酸原料與療法開發,登上了世界關注的舞台之上,各國也紛紛引入、或是擁立自有的核酸產業,深怕未知疫情若再起,手中將會缺少有力的核酸防疫工具。
作為國內最早投身核酸服務的公司,基米自然把握這項百年難得的契機,將原本10幾年為科研單位提供的寡核苷酸合成服務為基礎,一口氣擴充到產業規模,和工研院協力打造臺灣第一座PIC/S GMP核酸先導生產工廠,進攻全球高漲的委託開發製造服務(CDMO)。
周孟賢表示,過去以來,國內許多核酸產品都依靠國外進口,但這次的疫情卻凸顯出生技製藥產業亦是一種另類的國防產業,因此,基米將會實現核酸產品國產國用,從數種疫苗產品所需的核酸佐劑(CpG)開始逐步推進。
「未來到核酸藥原料、疫苗佐劑、胜肽生產,都會是製藥級規格,同時也配合政府政策,對應不同的傳染病生產防疫物資,扮演好臺灣防疫國家隊的一員。」周孟賢說,「我們也不排除和新藥、胜肽公司或是細胞治療公司合作。」
周孟賢強調,提供CDMO服務是基米邁向國際級公司很重要的一步。「這不是只去海外設立分公司,而是透過入股等方式參與海外的公司,這樣我們會有海外據點,他們也能在當地創造營收,形成雙向交流成長的機會。我們希望以後在美國波士頓可以有這樣的計畫啟動。」他說。
周孟賢表示,基米的目標是實現核酸產品國產國用,將從數種疫苗產品所需的核酸佐劑開始逐步推進。(攝影/羅翊方)
做事業如同耕福田 帶領基米邁向下個20年
歷經20年的耕耘,基龍米克斯也從周德源實驗室出來的6人團隊,成長為將近180人的生技集團,不僅是國內DNA定序、寡核苷酸合成最大服務商,也補足臺灣核酸產業的失落拼圖,並藉此贏得了國發基金的投資。
周孟賢表示,能夠回到和父親共同創辦的公司,深懷感恩之餘,更注重企業文化的塑造。「除了辦許多團體活動,我們公司每年會捐助20~30個慈善單位,讓員工參加社會志工服務,希望大家一起去幫助別人、幫助社會,凝聚大家的向心力,讓善心、正能量得以不斷循環。」
周孟賢形容,一個人只能種一小片地,但如果有一百人,開墾範圍就非常廣闊。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永續互利、長久延續的平台,希望在基米的員工都能成長、得利、成功,股東也能得到回報。
「不管面對什麼困難,永不放棄。不管是多困難的挫折、深刻的跌倒,這些都是過程,堅持下去,這些都能讓你成長。誠信為本,感恩回饋。」周孟賢說。
周孟賢表示,能夠回到和父親共同創辦的公司,令他深懷感恩。左:周孟賢之母、前董事長林英子;右:董事長周孟賢。(攝影/羅翊方)
Profile:周孟賢
現職 | |
• 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股)公司董事長 | |
經歷 | • 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股)公司副董事長 • 基龍米克斯生物科技(股)公司董事 • 世基生物醫學(股)公司副董事長 • 世基生物醫學(股)公司總經理 • 中央研究院國際水稻基因體計畫研究助理 |
學歷 | • 中華文化大學地理系 |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