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裕芳專精於公開發行及上市櫃的規劃及輔導、新創企業股權規劃及財務健檢、內部控制制度及審計準則顧問諮詢、科技、生技醫療產業財務會計準則,曾擔任創投公會執行經濟部工業局「加強投資策略性製造業計畫」顧問、科技部iCAN計畫財務健檢顧問。
資誠深耕生技醫療產業近20年,密切關注精準醫療相關議題,先後於2018 年11月及2020年7月出版《精準醫療發展現況與趨勢》及《數位醫療大未來》兩份報告。2022年,資誠規劃「精準健康大未來三部曲」,7月時,與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共同發表首部曲──《精準治療之發展現況與趨勢》,緊接著在11月,與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共同合作發表第二部曲《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預計2023年將發表第三部曲精準照護相關之報告。
責任編輯/李林璦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與國際局勢都讓醫療環境導向去中心化,臺灣政府也隨之發布許多法規更新,包含電子病歷標準與國際接軌及跨機關傳輸資料等,有利生醫與資通訊廠商發展創新服務。
同時放寬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適用範圍,將精準醫療、數位醫療等產業納入;2022年11月,又擴大通訊診察適用範圍與執行地點、更有條件開放醫師遠距開立電子處方。
2022年12月,衛福部發布《醫療法第35條第1項所定醫療法人投資限制》,鬆綁醫療法人投資限制,容許醫療法人以技轉、智慧財產作價等方式,以高過公司20%實收股本投資國際醫療、數位醫療、精準醫療、再生醫療等,具產業發展潛力的生技醫藥公司。
相信「醫療機構」的加入,將是精準健康產業生態系中不可或缺的要角,以臨床資源與人才跨域開拓商機共榮。
事實上,早在總統蔡英文就職時,就已將「精準健康產業」列為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推動方案之一。國發會也規劃三大方向推動精準健康產業,包含透過建構國家級的「健康大數據永續平台」來完善精準健康生態系;開放健康資料庫以利異業投入醫療產業,扶植精準健康產業鏈;更推動我國智慧醫療系統輸出海外,拓展國際商機。
除了政府政策推動與法規獎勵,產業也蓬勃熱絡發展,在資誠的報告中指出,近年,臺灣生醫併購交易數量增加,例如2021年1月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投資的永悅健康 H2U 併購全臺最大運動社群「筆記網路」,躍升成為臺灣最大的數位健康服務平台,2022 年9月再收購瘦身社群iFit及其關係企業ECFIT的部分業務資產。
精準檢測廠商佔大宗 居家篩檢、遠距醫療前景看好
資誠與工研院合作調查全臺42家公司、9位產官學研專家,針對臺灣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現況進行解析。
統計發現,在臺灣的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中,發展精準檢測的廠商約佔六成多,其次為精準診斷,廠商也相對發展較為成熟,且有大於50%以上的廠商橫跨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而由於精準檢測廠商所帶動的外溢效應,未來,預估精準預防領域廠商比例也將有較大幅度成長。
在未來3~5年內,各領域的廠商們看好並投入的項目與現有投入項目類似。調查指出,43%的受訪廠商持續布局疾病早期篩檢,但受到疫情帶動:目前居家體外診斷篩檢雖然只有24%受訪廠商從事該項目,但有38%的廠商預計未來將投入該領域。
在精準預防方面,則是以健康管理類、居家生理量測類和飲食管理類為未來3~5年布局的前三大領域;受訪廠商中,有33%將在未來持續投入遠距醫療領域,其次,看好的領域為輔助醫事人員臨床診斷和數據整合分析,與醫學影像輔助決策。
法規彈性、善用資源、前瞻技術、國際人才是引領產業起飛的四大引擎
專家與廠商指出,臺灣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有幾大挑戰,第一為法規,雖然法規持續在更新,但對於科技進展快速、監管程度高的生醫產業來說,臺灣在新興醫療審查方面訂定的法條沒有因時制宜,也不夠具備彈性,相關的輔導取證機制並不積極,均實實在在地影響到廠商的取證速度。
例如,新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仍未鬆綁非藥師送藥等議題,反觀美國與日本都已經開放非藥師送藥到府,若能逐漸找到合適可替代藥師面對面用藥指導之科技解方或服務設計,就能完整遠距診療最後一哩路。
第二為善用資源,由於臺灣給付制度單一,加上創新醫療仍未建立效益收費機制,影響採用新興科技的意願。廠商可透過政府補助方案或是與醫院合作,加速醫療場域驗證以取得效益評估及臨床佐證,有利於取得臺灣健保碼及加入保險公司夥伴,爭取自費保險支付,而近期健保署對使用商業保險補位健保未能支付的新科技漸轉開放態度,廠商應積極參與對話與爭取。
第三為技術層面,調查指出,對臺灣潛力廠商現階段而言,前瞻技術包含基因定序、AI、大數據、 IoT、區塊鏈、雲端運算等技術,主要是透過生成大數據與高速運算力而展現數據價值所在,另當跟進國際先進技術如量子運算、邊緣運算於特定應用場域開發產品及服務完成技術商業化。
第四為人才,在海外市場拓展時,廠商認為臺灣普遍缺乏具有國際商務經驗的人才,跨域人才也不足,因此,除了積極培育學用合一的人才外,延攬國外專家來臺也是很好的關鍵解方,而且不只要延攬高階人才,中階也同樣重要,如此,不僅可以縮短自行培育的學習曲線,也能接軌國際人脈與資源。
最後,臺灣廠商規模較小,資金也易受限,建議可思考多元的募資管道,像是近期衛福部鬆綁醫療法人投資,因此,可鼓勵醫院從提供數據的角色,擴大成投資入股的角色。
此外,越來越多ICT大廠跨入精準健康產業,新創團隊也可以考慮以spin-in方式加入ICT廠商,形成上下游價值鏈與生態系;或是也可善用「臺灣創新板」來增加新創公司上市營運的彈性。資金雄厚的ICT大廠和保險業加入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將跨界跨域共同創造共榮永續之生態系,實現全人精準健康願景。
其他更多精彩內容,包括臺灣專家精闢政策建言及廠商企業成長策略的建議,皆完整收錄於資誠即將推出之《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 臺灣篇》報告,敬請各界先進期待。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