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作者

《環球生技月刊》媒體平臺(含網路數位與紙本月刊)專注於生醫及健康產業、新知、研究、政策、趨勢的即時動態資訊及專家評論,是行業海內外產、官、學、研、醫互動與溝通的傳媒,以及網路入口平臺。
 
竭誠歡迎產官學專家投稿,關心臺灣生醫產業發展,共建生醫產業輿論平台。

中、港生技醫療投融資環境的質變與量變

2023-05-24 / 特邀作者
2022年度國際與中國國內政經環境的動蕩,造成資本市場投資方的資金供應量與投資行為產生改變,連帶的為產業發展帶來質變。從投資方(資金或資源供應方)視角看,前期榮景普遍造成IPO前的估值已經過高,資本定價面臨倒掛下修的抉擇下,在一級市場停留時間拉長,或是必須重新思考其他的資本市場;從企業(資金或資源需求方)視角看,短期的現金流管理與企業長期戰略價值定位必須重新平衡調整。撰文/姚朝昶由中國醫藥創新促進...

新穎生醫曾錙翎:直擊中東大健康新金礦  糖尿病腎病變檢測需求一觸即發

2023-02-23 / 特邀作者
(撰文/新穎生醫董事長曾錙翎) 眾所皆知,沙烏地阿拉伯(簡稱沙國)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中東的最大經濟體,靠著賺取油元累積可觀的國家財富,但鮮少人知道沙國擁有強大與先進的醫療系統、大型醫院林立,足可媲美西方發達國家。近年在現任首相、也是沙國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BinSalman)大刀闊斧推動衛生部門的全面改革,並將醫療服務納入《願景2030》計畫,目前形成公民營混合的醫療體系,民營佔比...

生技產業授權標的多元!新藥「接棒」、「共同」研發授權應注意哪些要點?

2022-09-22 / 特邀作者
本文作者為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二十三年的律師生涯中,擔任8年的上市櫃藥廠法務長,並曾擔任智擎生技董事,以及創益生技總經理,經手諸多跨國及國內授權合約案件,包含Licensingin/out。從早期開發之Leadcompound、臨床試驗階段、至量產階段的CDMO共同開發皆有涉獵。並成功解決複雜之國際授權合約糾紛,為公司爭取到高達數十億元的授權利益!本文為作者基於公開資料整理出之個人見解,不...

全球精準治療大勢所趨!臺灣精準治療產業及主要企業佈局情形如何?

2022-07-07 / 特邀作者
資誠生醫產業會計師鄧聖偉表示,主要國家陸續推動新一代精準治療政策後,全球掀起一波精準熱潮,不論企業公司型態及規模紛紛投入精準治療相關產品研發,期能在此一藍海中占有一席之地。DCB產業資訊組分析GlobalData資料庫,盤點全球擁有已上市或處於臨床試驗階段精準療法產品之企業共有401家,其中標靶藥物為企業佈局多年且最多之領域,全球共計322家企業投入相關產品之開發,占比80%。近年隨著新興療法,如...

臺灣精準治療市場2020~2025年 複合年成長率9.7%

2022-06-30 / 特邀作者
在醫療需求與日俱增、臺灣整體藥物市場多年來維持穩定成長下,雖然受到健保署藥價管控的影響,但隨著多項高價標靶新藥納入健保及高價新興療法(如標靶治療、細胞治療、基因治療及伴同式診斷)持續進入自費市場,使得2017~2020年臺灣整體藥物市場複合年成長率(CompoundAnnualGrowthRate,CAGR)達7.3%,也帶動了臺灣精準治療產業中的精準療法市場表現。根據DCB產業資訊組估算,202...

TFDA四部曲加速推動 國內智慧醫療器材產業新紀元

2022-06-16 / 特邀作者
跨領域業者投入智慧醫療器材研發面臨諸多挑戰,為協助業者解決這些問題,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主動出擊,分別從建構完善智慧醫材法規制度、培訓跨域資通訊(ICT)產業法規人才、輔導智慧醫材產品加速上市和促進異業結盟及跨域產業媒合等四個面向切入,並成立「智慧醫療器材專案辦公室」,以促進智慧醫療器材產業發展。撰文/吳亭瑤、簡執中、沈佳穎(食品藥物管理署)數位科技興起,為金融、物流運輸及健康醫療等領域帶來...

基改食品傷人嗎?

2022-05-20 / 特邀作者
2020年11月,著名美國民調組織「皮優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發表〈全球許多民眾質疑基改食品的安全性〉,臺灣民眾50%認為基改食品有害、11%認為安全、38%自認所知不足以回答[Pew,2020]。基改食品真的傷人嗎?撰文/林基興 責任編輯/王柏豪多人以為歐洲反基改,但其科學家支持基改,例如,2009年,英國皇家學會出版《收割福祉》[RoyalSociety,2009]...

Google Health 葫蘆裡到底要賣什麼藥?

2022-01-27 / 特邀作者
據報導,在2021年中Google的子部門GoogleHealth降低了20%的員工人數。GoogleHealth這個藏身於搜尋引擎後的健康保險團隊,到底是都在做些什麼業務?撰文/王裕仁 編輯/顏廷耘 Google曾在2006年成立GoogleHealth部門,當時的商業模式以建立個人醫療數據資料庫為主,由於觸及率不盡理想,Google於是在2012年關閉這個部門。這次提到的GoogleHeal...

臺灣製藥類股股價「淡定」 市值被低估!?

2021-09-03 / 特邀作者
人類醫藥從小分子往大分子發展的時代巨輪,從近三年的生技製藥財報也得到驗證。臺灣製藥業主要以小分子學名藥為主,總體營收連續出現下滑趨勢;新藥目前主要依賴授權金和權利金收入,則正緩步成長,只是兩條線要走到交叉點,恐怕還遙不可期。製藥類股依然會是奠基臺灣生技醫藥產值的磐石。撰文/哭砂一攤開臺灣製藥類股的財報表,像一面照妖鏡,一下子就把臺灣生技資本市場的矛盾、光怪陸離現象照了出來!一方面,政府宣稱基於保護...

孫智麗:從國產疫苗看台灣生技產業機會與困境

2021-07-07 / 特邀作者
一、各國施打現況與疫苗保護力國產疫苗的問題最近討論多,我先就國產疫苗的現況做簡單的介紹。全世界好幾個國家的每百人施打率都超過百分之百,目前這些國家包含阿聯酋、以色列和英國,也就是這些國家部分人口已經完成第二劑,邁向群體免疫之目標。因疫情破口大幅提高國人施打意願,目前台灣的施打率已經突破10%來到10.6%。台灣核准緊急使用授權(EUA)疫苗,包括全世界最多國家施打的疫苗AZ、國內開始施打莫德納(M...

遠距復健―― 帶領復健醫療深入臺灣各個角落

2021-04-15 / 特邀作者
在此疫情蔓延的特殊時空背景下,許多固有的醫療體制崩解並帶來新的挑戰與負擔。急需要一套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填補因疫情可能被迫中止之長期評估監測病患的健康狀況,以及提供連續復健計畫的缺口與需求。撰文/龍骨王遠距復健服務的需求一直存在,且日益被重視。舉例來說,即使身在醫療可近性相當高的臺灣,要去一趟醫院也往往耗費許多交通的時間、等待的時間,甚至需要多一個家屬陪同就醫。病患時常大費周章的卡進一個排隊等候的位...

2020 Q2國際生技投創活力旺盛

2020-09-30 / 特邀作者
2020年至今,由生技公司進行的IPO發行及後續籌集的資金,已經大大超過了2015年和2017年美國生物製藥股發行所創下紀錄的水平。今年以來,累計達到27項生物技術IPO,目前,企業也持續在籌集更大的IPO資金,且IPO發行前的估值較去年同期(YoY)增長52%(收入增長了145%)。撰文/呂偉豪2020年第二季可能是今年疫情以來,生醫資本投資最具活力的一個季度。無論投資力道、報酬率都加碼上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