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職國家生技研究園區(NBRP)創服育成中心(BioHub Taiwan)執行長,同時也是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代表人暨執行長、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除此之外,目前也在臺灣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國防醫學院擔任兼任教授。
施修明執行長在類泛素(SUMO)修飾調控癌細胞發展的學術研究上有卓越的成績,曾經榮獲三次國科會傑出獎、「第23屆王民寧獎」之「學術研究成果對醫藥科技發展、國民健康和國家社會傑出貢獻獎」、李天德青年醫藥科技獎、中研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等獎項。
在創新轉譯的推動方面,更是不遺餘力,曾經擔任科技部創新轉譯計畫推動小組的主持人,以及在國衛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中華民國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會、亞太細胞生物學學會等學術單位擔任所長、副所長、理事長/秘書長等重要職務,在這些重要的職務當中,努力打破傳統,致力於跨部門及跨單位的溝通與整合。
責任編輯/彭梓涵
「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新一代「國家級」生物科技研究園區
臺灣第一個跨部會、府院合作的新一代「國家級」生物科技研究園區――「國家生技研究園區」自2018年10月成立至今邁入第四年半。「國家生技研究園區」是以「生物科技研發」與「知識創新」為主軸,並以「轉譯醫學」與「生技製藥」為發展主力,透過研發成果技術轉移、新創公司輔導,將重要轉譯研究成果,轉化為具社會價值的產出。
「創服育成中心」――基礎研究走向商業化的橋樑
為配合國家推動生技產業發展,中研院於2019年9月設置生醫轉譯研究中心進駐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並由轄下設立的創服育成中心肩負中心營運任務,以「向前銜接優質基礎研究,向後攻佔商業化場域」,落實「化研為用」之目標,致力於打造創新的生醫產業生態系。
目前,創服育成中心進駐廠商累積至47家,進駐率近百分之百;除積極拓展與安進(Amgen)、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亞馬遜網路服務(AWS)、莫德納(Moderna)、日本湘南健康創新園區(Shonan iPark)、臺荷加速器(Tiger Accelerator)等國際藥廠、生醫園區、加速器的國際鏈結外;國內方面更與知名創投、天使投資基金、會計/法律/智財事務所、育成中心及醫學合作單位等建立緊密合作夥伴關係。
廠商研究領域涵蓋:蛋白質新藥、核酸藥物與再生醫療、智慧及精準醫療、植物及小分子新藥。除此之外,進駐廠商近期也陸續傳出捷報,包括昱星生技、宏碁布局海外市場;安宏生醫完成A輪募資;研生生醫產品申請美國臨床試驗(IND)獲准;新析生技、路明思生技出征各大國際比賽等,皆有突破性進展。
從2021年開始,創服育成中心就陸續舉辦Demo Day、生技小聚、行動小聚等活動,不僅提升園區國際曝光度,也帶動上百項職缺媒合機會;此外,創服育成中心更進一步成立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學苑,以培養新創所需各領域的人才。
在邁向下一階段發展,創服育成中心將會著重在兩大方向,第一,在「團隊帶領」方面,側重於新的組織文化建立,進行組織修煉、團隊再造;第二,在「廠商輔導」方面,全盤性瞭解廠商在募資、高階儀器設備、跨領域合作等各方面的需求,給予適切的資源鏈結與協助,以期提升廠商成功率。
團隊帶領方面:改變學術文化 培養優質團隊
長期以來,臺灣教育以至於學術界,都以「追求個人卓越」為優先,也少有跨領域或跨部門或單位的合作,這是目前學術界的固有文化,想要學者們走出自己的實驗室學習合作,實屬不易。
我從多年前接任中研院生醫所副所長開始一路走來擔任學術界多個重要職務之後,學習從「追求個人卓越」到「學會傾聽」再到「溝通與合作」和「組織文化與團隊的培養」,一步步走來的經歷,希望能傳承給年輕的學子,所以在團隊的帶領上,我致力於培養學習型組織,重視團隊合作與互助的精神,以期讓臺灣的學術文化從「個人卓越」的利己心態走到「合作共贏」的共好心態,才能創造臺灣學術新氣象。
培養優質團隊,我也竭力於「領導者(Leadership)」的培養、也強調「團隊互助合作精神(Team Spirit)」的重要性,現今如荷蘭等歐洲國家,已經立法將以上兩點納入作為評估一個研究學者升等的條件。
具體做法可從以下四點出發:首先,從利己到利人,智者曾說:「計利當計天下利」;臺灣教育必須要從「追求個人卓越」為優先的心態走出來,轉變成「追求大眾利益」的福國利民的想法與行動。
第二,從個人到合作,走出個人舒適圈,以臺灣福址為共同願景,進行跨領域、跨部門以及跨單位的溝通與資源整合,才能創造臺灣生技產業的新局面。
第三,合作與互助精神,著重於組織與團隊精神的培養,包括互相學習討論和互助的精神。
第四,培養領導者,團隊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領導者,同時能以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的角度去思考及行動。
廠商輔導方面:「開創新局、打造園區品牌」 提升園區廠商成功率
開創新局、打造園區品牌、形塑園區文化是我們接下來要貫徹的目標。
在輔導進駐廠商策略上,我們將透過「聚焦需求、整合資源」兩個方向來執行,期望能夠為進駐廠商和育成團隊帶來更多正面影響,進而讓整體生技產業發展邁向更好的未來。
在「聚焦需求」層面上,首先,我們會從市場供需角度切入,逐一去了解、盤點47家進駐廠商實質需求,透過傾聽與訪談方式,不僅可以看見新創的需要,更有機會去挖掘及開啟合作與整合的新契機;然後,我們就更能從每間進駐廠商的共通點中,思考如何提供相應資源,給予他們實質協助。
在「資源整合」上,我們將站在國家的高度,秉持用心的態度扶植新創團隊,整合中研院、BioHub Taiwan、園區跨部會單位,以及整個國內生技產業生態系之資源,並持續鏈結跨國、跨域、跨界資源,給予優秀新創輔導協助,加速發展商業模式,以協助提升進駐廠商成功率,幫助團隊立足臺灣,邁向國際。
今年舉辦的園區Demo Day,即是聚焦「產業跨域」與「資源鏈結」雙主軸,期盼園區作為新創起點站,汲取產官學研所長、結合ICT產業優勢、串聯國內外生醫園區聚落,達到「跨國、跨域、跨界」之資源整合,推動臺灣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完善整體生技產業生態圈。
除與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國研院國家實驗動物中心等園區進駐單位共同主辦本次活動,期此增進跨單位參與度外;今年更邀集到阿斯特捷利康、必治妥施貴寶(Bristol Myers Squibb)、默克(Merck)、諾華(Novartis)、武田(Takeda)等國際藥廠,以及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英國劍橋實業(Cambridge Enterprise)、荷蘭烏特勒支科學園區(Utrecht Science Park)等生醫產業夥伴一同參與,期盼整合多邊軟硬體資源、建立產學研交流管道,以強化園區生醫生態系量能,為新創、團隊創造更多募資、技術鏈結及合作機會。
「非兩線平行線的交集」正是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隨著進駐廠商成功比例的提升,我相信未來想進駐園區的廠商必定將絡繹不絕,創服育成中心也定將持續透過鏈結國內外之生醫生態圈資源,給予新創團隊輔導及技術支援,以活絡整體生技產業圈,讓世界看見臺灣生技研發實力。
今年舉辦的園區Demo Day,即是聚焦「產業跨域」與「資源鏈結」雙主軸,期盼園區作為新創起點站,汲取產官學研所長、結合ICT產業優勢、串聯國內外生醫園區聚落,推動台灣精準健康產業發展,完善整體生技產業生態圈。(圖/本刊資料中心)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