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行醫骨創 一手灌溉新創

秀傳名譽院長李佩淵 骨創傷醫界「建築師」的「反骨」人生【會員限定】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11-28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李佩淵一手挹注臺灣骨科創傷醫學知識活水,一手灌溉新創公司茁壯,不僅成為獨樹一幟的醫師,也躍為國內醫材新創圈炙手可熱的創業導師。(圖/李佩淵提供)

秀傳醫療體系秀傳紀念醫院名譽院長李佩淵,是臺灣骨科創傷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手挹注臺灣骨科創傷醫學界知識活水,一手灌溉新創公司茁壯。他協助創立了台灣骨科醫學會最後一個次專科醫學會「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深入參與聯合骨科器材(4129)、鐿鈦科技(4163)、愛派司生技(6918)、台灣骨王生技等多家醫材企業創新發展,協助臺灣本土骨科醫療產業奠下根基;並集結產官學研醫成立台灣醫療器材創新發展協會(TMDIDA),持續為臨床需求提供醫材創新解決方案。

撰文 / 李林璦


將「反骨」二字活成現實的李佩淵,破題便打趣地說,「不論從什麼角度來看我這個人,都是很『奇異』的。」

「奇在出人意料,異在與眾不同」,大部分醫師的職涯軌跡十分定型,醫學院、實習醫師、住院醫師、主治醫師等,鋪著一條穩固的升遷道路,但一身反骨的李佩淵,自認「在院內,我是社會主義;在院外,我很資本主義。」因為「醫療的持續進步,必須有產業的支撐。」

在醫療端,他是臺灣骨科創傷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921大地震中重災區中,極少數從地震發生到救災結束都留守災區的骨科醫師,也是臺灣少數真正經歷過準戰爭等級救難現場的骨科醫師!

他積極參與亞太區相關骨創傷教育及訓練的工作,並在2008年協助當時臺中榮總李土生教授,成立台灣骨科醫學會最後一個次專科醫學會「台灣骨科創傷醫學會」,也於2014年接任第四屆理事長。

在產業端,他深入參與聯合骨科器材(4129)、鐿鈦科技(4163)、愛派司生技(6918)等多家公司的骨創傷產品創新發展,協助臺灣本土骨科醫療產業奠下根基;更進一步集結臺灣骨科創傷醫師、學研機構及產業,成立了台灣醫療器材創新發展協會(TMDIDA)、創立A club平台,提供取之不竭、對應臨床需求的創新解決方案。

李佩淵也與團隊在混合實境(MR)穿戴裝置智慧型眼鏡的研發上,獲得突破性的進展,入選Discovery頻道製播的「臺灣無比精采‒醫療菁英」特輯,成為臺灣對外宣揚醫療與科技結合的範本。其後,進一步與團隊共同成立新創公司台灣骨王生技。

迄今,李佩淵仍一手挹注臺灣骨科創傷醫學知識活水,一手灌溉新創公司茁壯,不僅成為獨樹一幟的醫師,也躍為國內醫材新創圈炙手可熱的創業導師。

堅定轉骨科 成為骨創傷醫界「建築師」

回憶求學時期,李佩淵說,從小喜歡畫結構圖,對蓋房子、建築設計特別有興趣。高二之前,心中的第一志願是「建築系」。

但因緣際會下,李佩淵考上了陽明醫學院公費生,畢業後分發進入臺中榮民總醫院,接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熬在外科的一千多天,讓他練就一身開膛破肚的本領。

原本李佩淵要走肝膽外科,但他還是心心念念著建築系的初衷,在第三年住院醫師時,毅然參加骨科部甄試成為骨科住院醫師,除了完成骨科訓練,在李土生院長、徐廣志院長的帶領下,進入國際骨折內固定協會(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 AO)教育系統。並在20年後成為臺灣區主席,帶領臺灣骨創醫師參與國際教育訓練。

「外科裡面跟建築最有關的就是骨科!釘鋼板、鑽骨頭……,讓我成為了醫療領域中的『建築師』」李佩淵神采奕奕地說。

李佩淵展開三年的骨科、外科雙主修學程,他回憶,那個時代雙主修並不多見,在培訓過程中,依然對肝膽腸胃外科也十分有興趣,也順利考上了兩張專科執照,「到了要抉擇時,我徹夜未眠,最終還是靠著心中的一抹衝動,在總醫師訓練結束後,選擇成為骨科醫師,並開始選擇次專長及申請進修。」

骨創傷,在當時是最少醫師想進入的領域,「因為並不認為這是次專長,只是基本功,太簡單了,哈哈!」但李佩淵進入這領域後便離不開了,他凜然又帶點禪意地說,「骨科創傷科與患者之間的關係像是一種緣份,不是因為彼此的地位、名氣,不是經過市場訪查、顧客介紹而相遇,只是恰巧在我值班時,患者需要我的服務。」

「但如何讓每位病人在非預期、緊急慌亂的情境下,都能接受高品質的服務?只能倚賴教育訓練,讓每一天在各級醫院值班的骨科醫師,都有足夠的能力提供品質一致的治療。」李佩淵說明了為什麼耗費巨大時間成本參與了國內外數十場骨創傷訓練課程。


「外科裡面跟建築最有關的就是骨科!釘鋼板、鑽骨頭……,讓我成為了醫療領域中的『建築師』」李佩淵神采奕奕地說。(圖/李佩淵提供)

從醫師到深山獵人 921一震改變一生

過了主治醫師三年「刀裡來、血裡去」的生活,在即將面臨未來是要出國進修、申請教職、博士班深造等抉擇時,李佩淵卻做了一個出人意料、但影響他一生的決定──下鄉到南投基層服務。

一開始,他待在私人醫院中,愜意地當作是送給自己的壯遊年(Gap Year),原本因忙碌工作而繃緊的發條放鬆下來,更多空間、時間對醫學與生命的深度思考,李佩淵從「醫師」變成體驗生活的「哲人」。

病人由都會OL變成由山裡採茶回來的歐巴桑,也跟著當地原住民深入山林打獵、溪釣,喝小米酒,成為另類的獵人……。

1999年9月21日那一夜,天搖地動,震撼全臺、芮氏規模達7級的921大地震,震央位於集集鎮,那時他任職南投竹山秀傳醫院,當晚便在災區中興新村被甩下床。

同一晚,地震也讓南投酒廠的5棟儲酒庫爆炸起火,烈焰染紅整片夜空,當時對外通訊都斷掉,災區民眾人心惶惶……,那樣無助與慌亂的場景,李佩淵如今回憶道來,連旁人都一樣膽戰心驚!

「傷患陸續湧入醫院,工兵部隊搭建的野戰病房帳棚,只能擠入2、3位患者,因為還需加上其全家大小」。沒人敢進醫院,其實醫院也無法運營,安置在帳篷下、樹下的,除了皮肉外傷外,多是骨折患者。頭部、胸部嚴重內外傷的患者優先被直升機送至北中部其他醫院。

「地震後,我的第一台手術,是在急診室中為傷者截肢,也只能以當下手邊有限的資源讓汙染降到最低,因為沒水大量消毒,緊急發電只夠基本運作。」李佩淵展開了沒日沒夜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