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六(16日),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今年(2021)起成立的「生技產業學院」正式開課。首堂課程講師邀請到前illumina全球生產製造品保/品管副總裁崔勇慧博士,他以「符合美國FDA查廠規範廠房設計、製程優化之關鍵成功要素」為題,首先就藥物如何產業化的四大關鍵成功要素:法務、財務、業務、廠務之連動,由博返約、從淺到深,將自己數十年來的實務經驗與成功「眉角」無私分享給學員,同時為台灣藥物產業化發展,祭出三支箭策略。
崔勇慧是極少數專業能貫穿生物針劑廠從營運管理、跨國藥廠蓋廠設計建造與確效、藥物生產製程開發與品管/品管,以及發酵工程、抗體純化及精製、製程放大技術等經驗,集管理、開發、製造、行銷跨國經驗於一身的生技專家。
他擁有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應用化學碩士及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化學工程博士學位,他畢生縱橫兩岸三地,早年歷任北美知名的藥廠監造工程公司Pharmaplan Hatch(後來被德國Fresenius SE&Co.KGaA併購)美國分公司總經理,創下史無前例、後無來者的美國藥廠工程界的首位華人;以及Arena Pharmaceuticals大中華區營運副總;
台灣海島型經濟 要創造出口增加稅收
台灣國光生技當年從與日本北里第一三共疫苗株式會社疫苗製造,轉型升級致力成為亞太地區生物製劑供應商時,即由崔勇慧協助其生物製劑針劑廠從規劃、設計到通過美國FDA查廠。
長年旅居美、中,久違台灣的崔勇慧去年回台省親,卻逢疫情爆發留在台灣,他被DCB董事長涂醒哲延攬擔任特聘專家,也成了新開張的「生技產業學院」第一場主打產業實務的課程講師。
向來敢言、敢衝的崔勇慧開宗明義就指出,20多年了,回頭看台灣的生技還是沒有達到產業化,資本市場也只是「富」了少數股東,沒有做到新增經濟與就業,仍無法「自己養自己的小孩」,甚至,生物技術學系變成大學的三大地雷科系之一,讓依然看好生物技術商機的他,感到非常難過。
崔勇慧首先表示,「執行現行新藥開發主流趨勢的同時,需要另外開創快速投資回收,以創造銷售額及就業機會的生技產業策略。」
他以鄰國新加坡為例,25年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的女兒李瑋玲主導新藥開發,至今如同其他新興國家(包括台灣),尚無所開發的新藥可以與歐美抗衡,或新藥真正開發成功,足以形成經濟規模/銷售額的先例,最後功敗辭職。
反之,EDB(Economy Development Board)負責人Philip Yeoh 運用「One to One Match、 無償直接投資,吸引許多國際大藥廠於新加坡設廠,以出口藥品稅收作為投資回收,至今製藥創造了新加坡GDP的25%。
崔勇慧強調,「台灣是海島型經濟,若不能創造外銷賣到歐美,像新加坡一樣,瞬間創造出口、增加稅收的話,就難以形成產業經濟,這是台灣急需突破的思維。」
第一支箭:技轉歐美中小型藥廠成熟熱賣商品,自產自銷亞洲或大中華市場。
「台灣都在強調研發新藥、技術開發的能力(包括目前的電子業轉型醫療),新藥主流之外,難道沒有其他平台之路可以走嗎?」
他舉例指出,目前全球mRNA醫藥產能極為缺乏,澳洲生物製劑大廠CSL Behring 不斷擴廠替國際大廠代工,中國企圖直接併購,最後都被澳洲政府出手阻擋。
因此,崔勇慧祭出的第一支箭策略就是:「自歐美中小型藥廠技轉授權當地有許可證且熱賣多年的產品/技術到台灣,代工自產自銷亞洲或大中華市場。」
崔勇慧表示,2000年時,台鹽技轉馬里蘭州一家默默無聞的中小型藥廠Biocore的膠原蛋白技術,技轉後在對方協助下,不到三個月即設廠投產,一年內快速銷售締造了十數億營收,並銷售到亞洲其他地區。只可惜,獲利後的台鹽未能投入優化製程或其他產品以持續競爭優勢。
「這樣的獲利模式不能帶到生技業嗎?」崔勇慧進一步舉2001年Nasdaq上市生技公司Cephalon併購法國Lafon公司為例解析。
這家總部位於賓州的Cephalon原致力從事生物抗體藥物研發,後來美國產品證照受阻,公司轉向併購已獲證照的癌症止痛化藥廠Lafon而獲利,雙方透過收購不僅迅速並顯著地加強了公司在歐洲的地位,也解決了後續新藥開發的資金需求問題。
第二支箭:爭取歐美中小型藥廠代工訂單,再通過美國FDA查廠升級製程優化。
崔勇慧表示,新藥雖然是引擎或大腦,廠務、財務、業務、法務就像車的四個輪胎或手腳,車只有引擎沒有輪胎也不能開動,必須善用與結合,走出台灣製藥的另一條路,力求創造自給自足,先有能力「養自己的小孩」,而不是只靠股民、政府支持。
所以,他的第二支箭策略:藉由通過美國FDA針劑/藥廠查廠,以自有獨特的高效低成本生物藥純化、精製製程技術,自歐美中小型藥廠爭取國際及病毒製劑代工訂單。
崔勇慧表示,新冠肺炎疫苗代工是屬於生物及病毒製劑,目前國際間mRNA/病毒製劑代工產能大缺,但並不缺細胞生物產能,所以韓國三星生物製劑(Samsung Biologics)及瑞士Lonza已經超前部署。
他並建議,台灣政府與其費力爭取購買疫苗,不如利用台灣已經建立的生物製劑廠房,由政府出面向美國爭取訂單代工,一方面解除疫苗上市初期短缺的問題,一方面從代工升級讓美國FDA查廠,同時優化自己的製程技術。
崔勇慧特別說明美國FDA查廠的重要,因為目前產品許可證/證照及臨床試驗核准,台灣TFDA強調的PIC/S並不為先進國(及主要市場國)之主管機關接受,只為次級市場所認可。
崔勇慧也指出,抗體上游製程效率全球雷同,上游動物細胞培養製程效率也類似(約1-3g/liter),但在下游的液態相色譜層析(Liquid Chromatography)純化、精製的製程優化,仍具有降低成本的空間。
第三支箭,以自有獨特之高效成本製程技術,爭取國際生物原料API代工訂單。
崔勇慧強調,爭取國際生技製藥代工訂單,需有製程的優勢。「代工講的是就是性價比/價格成本功能的服務,成本會計哪裡低,就往哪裡跑,但生物原廠專利失效後,都不像化藥廠退場,都將廠遷到亞洲以降低人力及廠房成本。那台廠優勢何在?所以,需有製程優勢才能降低成本,即是台積電為何領先其他代工廠的關鍵。製程若沒有比別人高明,成本怎麼拼?」
他以學習外語為例,母語可以會說但不會寫,但外語不是與生俱來的,所以反過來,往往寫的比說的好。所以,科技技術若外來的,就先做商業再做技術,先代工後優化,不斷升級自己的製程技術優勢,委託廠商就會倒過來追著你。
因此,崔勇慧的第三支箭策略:以自有獨特之高效成本萃取、製程技術,爭取國際生物原料API代工訂單。
崔勇慧表示,這次新冠肺炎讓美國看到中國供應了全球八成的抗生素API原料,這是深具國防地位戰略的,「台灣如何趁此爭取幫美國代工?」
他指出,台灣盛產的紫衫正是乳癌大藥紫杉醇所需的生物原料,當年紫杉醇原廠藥面臨專利到期,破解製程的原料藥開發也都是台灣人。此外,日本養樂多藥廠的抗癌藥喜樹鹼,其原料樹葉也來自台東,「生物原料並不需要產品證照,客戶產品也多是市場目前熱銷盛品,因此,台灣其實很有機會萃取樹葉成為原料供應國。」
「台灣製藥業萃取、純化、劑型配方人才濟濟,何不一起合作向『錢』看?」他說。
崔勇慧舉例,德國心腦血管藥品Teboin來自銀杏葉萃取,此外,針劑產品原料,利潤豐厚且競爭對象少。如醫療級針劑膠原蛋白價格是皮膚、口服用藥原料的數十倍,甚至百倍,「台灣不能出口API,因為API不需要產品證照,且多不需查廠,並爭取API代工訂單嗎?」
崔勇慧認為,台灣藥物產業化要以小博大,就要善用奇招,逆風找到大廠擅長遊戲的缺口。但台灣所謂的主流趨勢,都是順著歐美流行後面走,他認為,「台灣要追求的不能是今天的熱門,而是要明天的熱門。」
此次新冠疫情下,藥物開發及病毒檢測試劑都帶來大商機,「模仿電子業代工又如何?」,他也勉勵,成功的CEO不必自我設限,只要用對人、借力使力,連動四大成功關鍵要素:廠務、財務、業務、法務。
「橫向整合就是贏的策略。」崔勇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