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馨香 攝影/李林璦
「我在美國拿到PhD時,就跟指導教授說要到生技產業工作!」前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所教授兼所長、現任捷絡生技公司策略長張大慈,蓄積近30年對生技產業的熱情,去年這句話才終於成真。
1993年張大慈取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化學博士,正逢美國生技產業新興風潮,其研究專長「重組蛋白藥物」是最先進的生物技術 。只是,抱懷期待回國貢獻卻發現當時臺灣生技產業仍以小分子藥為主。
因緣際會下,張大慈獲得黃秉乾及黃周汝吉院士推薦到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任教,開啟往後多年臺北至新竹通勤的大學教授歲月。
張大慈說,「產業中『人』是很重要的一環,我從培養生技產業的人才開始。」
在人生最奔放的歲月投入教育耕耘27年,她指導的博士生大多已在產業開枝散葉。直到2020年教授職服務年限未滿即辦理提前退休,加入她在校期間一手參與成立的新創公司──捷絡生技擔任策略長,才真正從教授投身產業。
回顧過往,張大慈從參與創建全臺第一個生命科學系、第一個教大學生做PCR的分生實驗室、與生技公司產學合作、擔任清大智財技轉組組長、教育部生技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到合作執行科技部價創計畫打造捷絡生技。
一路以來,她雖然人在學界,但熱情四射的她參與生物技術創新創業不遺餘力,被業界朋友形容像極了鹼性電池的廣告──「耐力超強、無人可及!」。
大力推動專利申請、產學合作
張大慈進入清大不久便開始進行產學合作,譬如與善笙生物科技連續合作超過20年。
她認為實驗室培養學生做基礎科學研究,產學合作讓學生了解業界運作模式,雙方合作解決業界提出的問題可共同培育人才。學生畢業後直接到公司上班,公司也派員到校在職進修,是很好的雙贏合作。
2008~2011年擔任智財技轉組組長期間,張大慈大力協助學校強化專利申請,並推動技術移轉、產學合作計畫、委託研究等。她自豪地說:「任內連續三年,每年技轉金都翻倍!」
不過,對學院研究成果的產業應用,張大慈也有所感悟:「需要氣氛」。她進一步表示,如果老師們毫不在意,沒有申請專利,那論文發表後就變成公共財。
張大慈回憶起2017年卸任分生所所長時,所內共12個老師都達成一項專利申請、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真是很有成就感」。
打造捷絡生技一圓創業夢
重視銜接產業的張大慈長年開設生技產業專題課程,邀請產業界前輩和畢業校友演講與交流,讓同學及早在求學期間認識產業面貌。她也曾到全福生技進修,學習創新創業的關鍵與機會。
後來,張大慈擔任教育部資科司「生技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依據產業界對人才的要求及創業者所需特質,訂定方針讓各校設計生技創新創業課程,8年來已輔導超過60家新創公司。
2017年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提出價創計畫,協助學校將研究成果商業化,打造為新創公司。當時生科院院長江安世有個讓果蠅腦變透明的組織澄清技術,和副院長楊嘉鈴找張大慈討論,經過一番分析,她建議將組織澄清技術應用於分析人類檢體,比需要臨床實驗的新藥開發更為可行,也能做出差異性。
他們與光電專長的腦科學中心副研究員林彥穎博士進一步投入研發,也邀請國際專利、醫療器材、財務會計、臨床試驗等專家協助規劃其商業發展。
2018年底,他們完全按照法規完成各種行政程序創立捷絡生技公司,並打造全球第一個「3D病理組織影像系統」,能完整呈現腫瘤檢體的3D影像及腫瘤生物標記(Biomarker)。
從事多年產業推廣及協助新創團隊,現在,輪到張大慈自己創業了。她毅然辭去正式教職加入捷絡生技,全心投入一圓自己博士班畢業時的產業夢想,希望將公司的商業模型打造得更好。
職場之外的母職人生
一路以來,儘管張大慈看來總是衝鋒陷陣,但在職場與家庭角色的兼顧上,依然是大家公認的榜樣,她是一家人的太陽,不辭辛勞的活力為一家人創造無比的凝聚力。
張大慈育有兩子。她回憶,第一個小孩出生時,新手爸媽沒經驗,小孩4個月大之前常常半夜不睡覺,搞得他們手忙腳亂,「感覺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幾乎用遍所有方法,只剩咒語沒唸了!」
有時候孩子生病發燒,自己是生命科學系的老師也無能為力,讓張大慈感到很沮喪。她覺得「照顧小孩真的是人生中很大的學習,才是True LIFE and SCIENCE。」
張大慈也因此打趣地表示,「感謝並讚嘆負責照顧孩子的保母技能高超、井然有序,所以,我就該好好工作賺錢付保母費。」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開始育兒實在不容易」,張大慈也特別感謝她與先生的父母及家人,「給予我們非常多的協助與支持。」
張大慈自嘲,小時候家中只有她與妹妹,國中、高中也都念女校,對於男孩子的青春期比較陌生。當跟兒子溝通打結時,就由先生負責,「不然事事都當真就會血壓高啊!」現在孩子們長大成人,學有專長又貼心,覺得是人生最大的福氣。
但談到女性的婚姻,張大慈神情認真的說:「找對象要挑有獨立在外生活經驗的人!」她與先生在國外念書時,都會獨立打理生活。她認為具備基本生活技能,很多家事可彼此分擔,不會只有一個人做。孝順也是重要的特質,跟自己父母親近的人才能在婚姻生活中關心及照顧另一半的父母。
此外,張大慈認為「完全理解另一半獨特的成長經歷並尊重對方,在婚姻中也是很重要的。」「尊重」與「理解」正是張大慈職業、家庭都能兼顧圓滿成為模範生的原因。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