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集團158年來首位華裔女性高層

全心醫藥周慧泉「仁心仁術」的 「反向」人生【免費登入看全文】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1-06-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周慧泉

全心醫藥的執行長兼總裁周慧泉,擔任過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教授,後來一路打破竹子天花板,擔任多家知名國際藥廠主管,最後爬升到德國拜耳集團(Bayer)全球生物科技營運總裁,評選為「2018年舊金山灣區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之一。但周慧泉在人生高峰轉身投入全心醫藥,短短一年多讓歷史20年的公司轉型,創下美國臺灣生技公司A輪募資新紀錄,讓首個出自臺灣研發的蛋白創新新藥獲得美國FDA快速審查(Fast Track)認定。

撰文/李林璦


今年4月,美國兩大生醫外媒《Fierce Biotech》、《Endpoints News》頭版報導,美國全心醫藥生技(AltruBio)完成6,300萬美元(約18億新臺幣) A輪募資,吸引國際重量級基金包括以色列aMoon Fund、美國BVF Partners及CAM Capital注資,創下美國臺灣人創辦的生技公司A輪募資新紀錄。

臺灣生技極少躍上美國生技圈頭條,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一看到新聞,搶在A輪募資結束最後一刻,主動聯繫全心醫藥,即刻展開4小時的視訊會議後,也決定投資全心。至今,全心的股東結構裡,來自臺灣的原始股東仍佔了五成,三大國際資金則佔了34%。

不過一年多年前,才從台醫新藥改組更名的全心醫藥,公司各種經營困境幾乎瀕臨解散。更跌破圈內人眼鏡的是,周慧泉答應全心醫藥董事長楊育民力邀,出任公司的總裁兼執行長。

當時的周慧泉時任德國拜耳集團(Bayer)全球生物科技營運總裁,被舊金山商業時報(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評選為「2018年舊金山灣區最具影響力的商界女性」之一,人生職涯處在顛峰的她,為何願意卸下外商集團的華麗頭銜與舒適環境,投身到一家正四面楚歌的小型生技公司?

短短一年餘,周慧泉如何翻轉逆勢,讓全心醫藥從一座危城變成萬人焦點的希望之城?

來自臺灣的周慧泉(Judy Chou),又如何能在白人菁英社會裡,一路來不斷打破竹子天花板,坐上拜耳國際大廠158年來唯一的華裔女性核心高層?

最具「仁心」醫師 感慨面對死亡無能為力

已經成為海內外生技製藥界名人的周慧泉,接受本刊專訪時,卻依然純真得像個小女孩,提及自己的求學過程,周慧泉忍不住自嘲自己:「我是怪咖!」。

從小就是學霸,對創新、科學很感興趣,高中時期的周慧泉,其實一心只想朝理工科邁進。當時的她以為,創新結合科學就是物理或工程,因此,在北一女中時選讀甲組(二類組),對於生物相當陌生。

直在考大學前,其實很喜歡助人與接觸人群的周慧泉總覺得,「創新、科學中間似乎還少了些什麼關鍵」,受到家中長輩一語「把科學帶給病人」點醒,能同時創新、科學又能與人互動的是「醫學」。於是在聯考陣前,周慧泉同時加考了「丙組」的醫學組。

順利進入臺大醫學院的周慧泉也很與眾不同,物理成績依然拔尖,老師忍不住開她玩笑:「醫學院的物理科,沒人把它唸這麼好啊!」

實習醫師前,周慧泉就好學地跟隨當時臺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耀昌學習,陳耀昌認為周慧泉非常適合當醫師,他對周慧泉說,「醫師需要具備仁心仁術,綜觀臺大醫院大家都具有仁術,可是所謂的『仁心』,並不僅是具有一副好心腸,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同理心(Empathy)。」

在陳耀昌眼中,周慧泉便是同時具有仁心及仁術的醫學生。

然而,周慧泉卻在醫院中漸漸感受到距離創新、科學越來越遠,在那個尚未有多元化癌症療法的年代,醫師僅能照著標準流程給病人化療、放療、採集檢體供研究用,剩下就只能教病人如何面對死亡。

周慧泉永遠忘不了的那一天,景象依然歷歷在目,讓她分享時眼中不禁仍噙著淚水,「趕到急診室時,一位急性白血病末期的母親已經意識不清,我拿著採血管抽血採樣時,一旁的兒子一直拍著、喚著母親,『阿母,起來喔,醫生來救你了』……。」

那一刻,深深的無力感讓周慧泉感到如此的不堪,「並非見死不救,而是沒有療法可以救」,那位母親的病歷號自此刻在周慧泉心中……。也因為這個病歷號撼動了她,臺大醫學院一畢業,周慧泉又讓周遭人跌破眼鏡地即刻申請出國深造,捨棄醫院白袍埋入基礎醫學的研究。


周慧泉表示,將台醫新藥生技改名為「全心醫藥」,也是秉持著陳耀昌當時對她的啟發,「從仁心仁術出發」。(圖/周慧泉提供)

一場演講從學界被挖角跨入藥業

周慧泉來到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鑽研神經科學與生物細胞學,之後到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Biophysikalische Chemie)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鑽研基礎研究,第一份工作在美國哈佛醫學院擔任研究教職,當時並沒有進入業界的想法。後來在哈佛一場演講中,周慧泉回憶起讓自己無法忘懷的「病歷號」故事,會後,亞培(Abbott)就來接觸、挖角,「那感覺像是回到當初念醫學院的初衷:可以把科學、創新結合,利用創新療法來拯救病人。」周慧泉就這樣進入了亞培。

進入亞培的第一個任務,便是開發現在高居全球暢銷藥物寶座的類風濕關節藥Humira® 復邁,周慧泉是當時30個核心研究人員之一,周慧泉第一次接觸到生物製劑開發,就完整地歷練從臨床試驗開始走到上市,更同時陸陸續續地研發了許多創新療法,她從中逐漸發現生物製劑將成為未來趨勢。(編按:Humira®復邁於2013年由從亞培拆分獨立的艾伯維(AbbVie)負責後續研發、銷售)

帶領Genentech、Medivation 跨部門創新事業

接著,Genentech (基因科技公司)前前後後說服周慧泉達2年,希望與周慧泉一同嘗試一種創新的企業模式 : 「以目標為導向組建橫向的跨部門團隊,看能否加速藥物開發速度。」

這對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