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H每年400萬美元補助 「彎道超車」創液態活檢新局

UCLA奈米醫學家曾憲榮: 創業才是一流學者!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23-02-28
(攝影/吳培安)

從所謂土博士到美國UCLA終身教授,曾憲榮如今成為系上NIH經費拿最多、成功開發胞外囊泡癌症早期篩檢的明星創業科學家,其學術職涯從化學跨醫學「彎道超車」之路,使曾憲榮成了美西知名華人學者,也成為許多在美年輕學者的模範。曾憲榮師承諾貝爾獎得主Fraser Stoddart和UCLA創業學者Michael Phelps,努力不懈的他,更不忘感恩臺大化學系教授陸天堯的啟蒙,且認為自己總是在最需要貴人的時刻,能遇見恩師。

撰文/吳培安


打開學術文獻搜尋引擎Google Scholar、鍵入曾憲榮的英文名字,便能發現他發表的論文引用次數近1.8萬次,指標h-index達66,發表的152篇同儕審閱學術期刊文章之中,獲引用超過10次的論文有142篇,是臺灣旅美生技學者中的知名人物。

曾憲榮所發明的奈米魔鬼氈(NanoVelcro Chip),透過高效率抓取血液中的細胞,成為癌症早期診斷的利器,甚至被美國衛生研究院(NIH)選為2015年度突破性科學(Scientific 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曾憲榮也用其團隊開發的奈米結構材料和微流體平台技術,前後創辦了5家公司,從早期的循環腫瘤細胞(CTC),到近年熱議的胞外囊泡(EV),一路見證了癌症液態活檢(Liquid Biopsy)技術的近代發展史。

曾憲榮其實一開始並非主修生醫,而是一名有機化學研究者,他出身屏東鄉下、聯考英文甚至曾經只拿19分,但獲得臺灣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又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藥理系取得終身教授職。

曾憲榮從化學轉跨醫學,經歷多次轉折,才走到今天的位置。不禁讓外界好奇,他究竟經歷了什麼事?怎麼做到?

曾憲榮(左二)於臺大化學系博士班畢業時,與雙親(左一、右二)及指導教授陸天堯(右一)合影留念。(圖/曾憲榮提供)

第一號恩師.臺大化學系陸天堯:嚴格但不設限

在鏡頭前一板一眼、甚至顯得嚴肅的曾憲榮,先是感激的說,「因為他在人生中重要的轉捩點,都遇見了最需要的貴人,才有了今天的他。」
但談起自己時,卻有一股獨到的幽默感。「其實從年輕的時候就一直很樂觀,讓我一直是個『打不死的小強』。」
甚至還有點狂傲,「媒體寫我以前聯考英文考很爛,但在大學新生入學第一天,我還是跟大家說:『我做實驗很厲害,大家有問題都可以問我』。」曾憲榮也立馬變成全班焦點。
大學時期的曾憲榮,曾加入東海大學前副校長林振東的有機化學實驗室;畢業後,他先加入中研院化學研究所前所長周大紓實驗室,而後加入臺大化學系陸天堯教授的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
「陸老師在系上是出了名的嚴格,但他卻告訴當時還是一個博士生的我:『你以後會比我厲害』,這份肯定改變了我的人生。」
「陸老師是我心目中的第一號人物。他對學生很有信心、不會認為學生一定無法超越他,我覺得有這樣的想法和格局,才有辦法訓練出真正的高手。」曾憲榮說。
於是在獲得博士學位、服完兩年兵役後,曾憲榮在2000年又回到陸天堯實驗室當博士後,當時陸天堯便鼓勵他出國發展、揮灑實力。因緣際會下,曾憲榮赴美加入UCLA知名化學家Fraser Stoddart實驗室,開始展開他學術生涯中最關鍵的篇章。

曾憲榮表示,在Stoddart實驗室做研究,讓他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做學術的紀律,而他用生命做科學的態度也讓曾憲榮相當感動。(圖/曾憲榮提供)


師承諾獎得主Fraser Stoddart 獻身於科學令人動容

Fraser Stoddart致力研究奈米級分子機械(Molecular Machine)的設計及合成,將多種輪烷當成工具箱,做出分子電梯、分子肌肉纖維等驚人的微小機械,開啟了化學合成新的可能性,也在2016年獲頒諾貝爾化學獎。

「能在諾貝爾獎得主的實驗室中做研究,是許多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機會。」曾憲榮回憶,Stoddart的實驗室與其說是實驗室,更像一個由榮譽感彼此相連的家庭,讓他深刻地體會到什麼是做學術的紀律(Discipline)。

身為大家長的Stoddart每天都最早進實驗室,但即使事務再多,他也總是如同老僧入定、沉穩如山;師母則是他的秘書,且同時是一名擁有博士學位的科學家。

師承Stoddart門下期間,最令曾憲榮印象深刻的,是他在博士後的最後一年、正準備論文草稿時,師母卻罹患轉移性乳癌末期正在和死神拔河。於是,同時需要照顧妻子的Stoddart邀請曾憲榮到他們的宅邸寫稿,這使得他得以極近的距離,見識了頂尖學者近乎獻身的學術之道。

「那個場景現在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在那個擺設簡單的主臥室裡,師母坐在床上,我和老闆(Stoddart)則各自坐在床旁的書桌前,我把初稿寫好交給老闆,他會一字一句地把整篇謄一遍又重寫,我再把他的修正內容打進電腦、列印出來,師母會再用鉛筆仔細的校正。」

「他們用生命在做科學,那種熱情和嚴謹態度,是會讓人招架不住的。」被這樣的科學家教過,讓曾憲榮對科學的態度抱持「絕對嚴謹」的信念,「而當你得到認可、加入那個circle之中,你也會萌生歸屬感。」他說。

曾憲榮也不負Stoddart的期待,不僅發表了非常多篇文章,還得到這年UCLA校長研究獎,該獎項是從900名博士後之中選出最優秀的6名。

在從Stoddart實驗室畢業的時候,Stoddart送給曾憲榮一句話――「Surround Yourself with Good People。」

「和什麼樣的人交往,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曾憲榮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