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長庚邱政洵:防範未來大流行 亟需新立產學研發計畫、病原表型研究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3-11-03
林口長庚邱政洵:防範未來大流行 亟需新立產學研發計畫、病原表型研究(攝影/巫芝岳)

邱政洵為現任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並自2021年起擔任昱厚生技開發之新冠肺炎治療藥物AD17002-SC臨床二a期試驗總主持人。邱政洵擁有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學位,曾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曾任林口長庚兒童內科部部長、醫研部主任及嘉義長庚小兒科主任等。現除了任職於林口長庚醫院外,亦為長庚大學醫學系兼任教授。

責任編輯/巫芝岳


面對本次新冠(COVID-19)疫情,台灣初期在公衛應對上的成功,絕對是全球有目共睹,而在研發角度上,科技部(現已改制為國科會)也迅速展開「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大型研發計畫,加上各大醫院對國內廠商臨床試驗的協助,雖難以和資源豐沛的美國相比,但仍為台灣因應新興傳染病的歷史寫下重要的篇章,也相信未來若遇到其他疫情,這些策略的啟動將更為順暢。

科技部在疫情初期啟動的「防疫科學研究中心」大型研發計畫,國內五間有附設或密切合作醫院的大學 (台大、陽明交大、長庚、國防醫學院、成大)皆參與在內,全力研發防疫工具。而政府積極運用評鑑制度鼓勵醫院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發展下,我們也接下國產疫苗相關研究。

例如在我們的研究中證實,該蛋白質疫苗副作用表現較少,對於施打mRNA或腺病毒載體疫苗有不良反應者,仍有其使用價值。一項混合接種 (mix-and-match) 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的免疫生成性研究,已發表於《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期刊。另一篇基礎劑混合接種研究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  

另外,長庚團隊也以長庚醫學研究資料庫(CGRD)串聯台灣疾管署(CDC)的疫苗接種資料庫(NIIS),評估國內疫苗施打的真實世界效益,了解民眾接種疫苗後,感染Omicron變異株的情形,今年8月發表於《Vaccines》期刊,可說是國內第一個發表的新冠疫苗接種後真實世界大數據研究。

此外,我們團隊與昱厚生技合作的鼻噴新冠藥物臨床二a期試驗,也成為國內新冠藥物研發的重要里程碑。

在病毒持續變異、疫情流感化的當下,美國生物醫學先進研究與開發局(BARDA)正以新冠「次世代計畫」(NextGen),持續資助廠商開發疫苗與療法。其中,黏膜疫苗、不受病毒變異影響的廣效疫苗等次世代疫苗,是該計畫的重點之一。以新冠病毒的變異、演化來看,從黏膜進行預防,確實是重要的可行之道。

因此,即使已經有疫苗、單株抗體和口服抗病毒藥物問世,能促進黏膜免疫的鼻噴疫苗或藥物,還是有使用方便性上和公衛上的優勢。

防範未來新興傳染病? 應建立完善病原體表型研究、防疫藍圖

本次的防疫經驗,讓我們認知到建立一套「從病毒學到臨床(Virology to Clinical)藍圖」的重要性,例如首先盡速找出病原體基因序列、了解其結構後,應如何進行疫苗和診斷方法開發、藥物篩選,以及整體公衛上的作為,再搭配完整的臨床研究。若能先有藍圖作為指引,一旦再遇到新興感染症的突發,便能夠加速研發的進程。

為了防範下一波未知的新興傳染病,我認為應盡快規劃出這套防疫藍圖相當重要。

此外,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則提出,在下一波新興傳染病來襲前,應建立好針對病原體表型的防疫策略(Phenotypic Approach),在不同類型病原體中,各別挑選出幾項具代表性及本土重要性的病原體進行病毒學及免疫學研究,可降低未來遇到新興傳染病時,需費力從頭開發療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