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的一些疑問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24-05-27

5月,國際上的臺灣大事,毫無疑問的,是賴清德總統的就職上任。賴總統領導下的執政新團隊,將在接下來的任期4年內,締造賴政府自己的篇章,同時接受海、內外民眾及國際外交的檢視。

對即將運轉的新政府,許多產業團體也紛紛上書遞上政策建言,無不引頸期盼新領導執政,能讓臺灣百業在動盪加遽的國際政經局勢下,注入經濟成長動能。

在大家最切身關注的生醫領域部分,賴總統在選舉期間,用一個簡單、有力的「健康臺灣」口號,涵蓋了他對民眾健康福祉的許諾,以及對臺灣醫療生技產業的期許。

他期望結合ICT、跨領域合作的醫療服務,持續推動大數據應用產業;發展無論是智慧醫療、再生醫療或是精準醫療等先進醫療,讓產業能很快突破兆元、成為臺灣的另一座護國神山。

賴總統並具體提出,首要推動「健康憲章」,不僅要團結醫界、各界,打造「健康臺灣」,未來任何國家政策或重大建設都不能夠違反對社會「健康促進」的原則。

醫師專業背景出身的賴清德,如何為臺灣民眾健康貢獻,一直是他的懸念。過去在立委任內,他就特別關注國人的癌症威脅,在20年前的2003年,就全力推動《癌症防治法》,強力要求政府撥出從預防、治療到安寧照護的預算。

選舉期間,賴清德競辦進一步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如今如願登上一國之尊,衛福部是否很快讓這百億支票兌現,不僅我們拭目以待,醫藥業意見領袖、大家尊稱的張總董——上騰生技董事長暨總經理張鴻仁,近期接受我們記者團隊採訪時,也帶著一點狡黠笑說:「我們可以用它來檢驗一下賴政府到底有沒有執行力?」

檢驗新政府執行力!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全民健康保險沒有赤字,還結餘了新臺幣344億元。雖然健保署有特別說明,主要是政府挹注了公務預算240億元,加上疫後景氣回升、股市活絡,補充保費也挹注了718億新臺幣。

但無論如何,有了這個帳上盈餘的底氣,加上衛福部和健保署已經積極尋求財源解方,未來不管是從總額預算支付、或另闢稅捐籌措……,都會讓人樂觀相信,「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對賴政府而言,應該是一道可以輕鬆料理的牛排!

「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是個福利政策,福利政策就是政府透過保險、社會救助或津貼,來保障社會基本安全與公平正義。癌症新藥非常昂貴,免疫新藥每人每個療程所需費用動輒百萬起跳,通常還不是一個療程就能明顯見效。有了癌症新藥基金,就能嘉惠更多癌症患者減少家庭經濟負擔、讓病患使用到有機會換取生命的最新救命醫藥。

巨大的金錢浪費?

癌症,也是很多國家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更是醫療支出的大巨獸。臺灣2023年癌症相關醫療健保總支出近1,400億元,占了國家總醫療預算近2成。同比類推,2024年健保總額預算核定金額是8,755.33億,用於癌症相關醫療總支出將增至1,751億新臺幣。以現在對治癌症的醫療系統,在可見的未來,癌症治療的健保支出恐怕也只會逐年遞增。

「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目前實施模式主要參考英國。英國自2011年4 月起,透過5,000萬英鎊稅收成立癌症藥物基金(Cancer Drug Fund, CDF),就開始為近10 萬名癌症患者提供治療費用。只是才3年,2014年CDF就超支了3,000 萬英鎊。

到了2015年,CDF費用已經高達3.4億英鎊,負面聲浪也隨之而來。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就毫不客氣砰擊該基金,認為「這是一種民粹主義,給人一種造福患者印象,但實際上是在獎勵劣質藥品(因為尚未真正取得上市及完成臨床試驗),犧牲了納稅人和所有企業的利益,只讓少數大型製藥公司受益。」

2017 年 4 月,《腫瘤學年鑑》上發表了一項研究,英國倫敦學院有教授將截至 2015 年1月CDF資助的 47 種治療方法,進行了調研分析,結果只有 18% 符合國際公認的臨床有益標準;一些有證據顯示有效的藥物,可讓患者平均存活期延長 3.2 個月,但大多數患者都遭受了令人不快的副作用,卻沒有任何好處。研究結論:這一舉措是「巨大的金錢浪費」,並且是「重大政策錯誤」。

CDF也自 2015 年10 月起,全面停止接受新藥,並針對病患、納稅人和產業進行緊急改革,直至2016 年 7 月,CDF重新提出對癌症藥物進行評估和資助的新政,新政也讓 CDF 基金預算總額,迄今停留在3.4億英鎊。

前衛福部長薛瑞元其實也很清楚指出,新藥基金首先必須先確保其財源是穩定的。同時必須要有個過渡期,可能從暫時性支付到納入健保,然後再移入總額……。若不循次漸進,100億元撐不到幾天,癌症藥品也會不夠用。

有了英國CDF的前車之鑑,看來這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或許可以很快上路,但之後,若提不出「成本效益」報告證據,表明該基金確實能在臨床上為患者帶來益處、延長了生命或很好地利用了納稅人的錢,否則,可能會引來很大的反撲! 

擺錯重點的癌症對治政策!

一位腫瘤科名醫私下聊起,他深信個人化醫療是必然趨勢。因為臨床經驗明白告訴他,癌症治療非常、非常因人而異,很難有一定標準。他甚至自嘲,後來快變成心理醫師,而且經常天人交戰。

他在心態上,後來只把癌症新藥資訊當作僅對病患告知的責任和義務,他會衡量病患的身心狀態和其家庭的經濟現實,努力做到以病患為中心、尊重病患意願,並用最大的心力鼓勵病患維持好心情。

「一旦癌症進入需要昂貴的新藥治療,都是強弩之末了,新藥治癒案例,有,但比率和成效都沒有到我有信心可強力推給病患……。」

對賴總統希望透過「百億癌症新藥基金」,在2030年癌症死亡率能減少三分之一,他苦笑反問我:「如何定義癌症死亡率?3年、5年、10年、15年……?」

他認為,政府對治國人癌症的醫療政策思維,擺錯了重點方向,「更多政策和預算應該側重在如何早期發現、保健預防、健康管理、干預措施等等都好,而不是把大筆預算用在後期治療。」

「在癌症早期發現後的治療上,臺灣醫師都非常訓練有素,但癌症越後期越複雜、且棘手。癌症新藥基金當然會增加醫生和患者嘗試的機會,但老實講,癌症新藥多被用來死馬當活馬醫,我們對療效不會有一定的把握!」他說。

追求福利社會理想、更需要產業政策

臺灣民主發展以來,政治很喜歡直接訴諸福利政策,因為這是爭取人民支持最快捷的訴求。我們也都企盼與追求福利社會理想,但這就更需要相對應產業的興業政策。

這裡,我忍不住用張總董分享的一張圖表:亞洲主要競爭國家(日本、新加坡、臺灣、韓國)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 1996~2022)統計。

圖表顯示,臺灣雖然宣稱是疫情管控的國際模範生,但實際數字是,我們從2020~2022年,國人平均餘命到了2022年是79.84歲、韓國是82.7歲、新加坡是83.0歲、日本是84.0歲,臺灣不僅居末,下降幅度也最大!

這對一直以來以醫療服務為自豪的臺灣,實在是一個很諷刺的事實。歷朝政府領導人還常在公開場合發出豪語,要把臺灣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向國際市場輸出,但是,發展政策與法規,卻實際上常常與現實背道而馳。

我們一方面既要民主、也要福利,但另一方面卻視自由市場為洪水猛獸。所以,臺灣醫療服務不允許企業化發展; 長照是社會福利,機構商業化營利受限……。

這次,我們封面主題在芝岳的企劃下,團隊除了展開超過兩個月時間進行及收集產業意見問卷,也積極拜訪生醫各領域的意見領袖,希望彙整與歸納業界對賴政府在生醫政策的建議與期許。

很多專家都不約而同指出:新政府其實只要好好做一件事:拉鬆綁帶、放開醫療和長照服務機構企業化經營,允許市場自由競爭。以近期NGS被有條件納保和開放LTDs檢測為例,產業活絡了,廠商自然會在優勝劣敗的法則下,打磨出屬於臺灣具競爭利基的生醫產業!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