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的花園

撰文編輯部
日期2018-06-0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清晨,在飛往美國參加今年北美生技展的班機上,遇到了許多好久不見的業界朋友,跟每次海外參加會議一樣,會議上互相見到的歡喜,成為每次差旅的另一大收穫。而且可以就每個不同會議的所見所得,彼此交流反饋到自己的種種啟發、感想、甚至感概。當然,不少時候,是互相吐槽、抒發鬱悶或痛快地罵罵想罵的人或事。 

今年以來,國際政治情勢變化跟戲劇一樣,中、美經濟冷戰熱炒時,還會有北韓添加的膻辛調味。但不管如何,隨著中國大陸以銀彈或砲彈向國際宣誓其「世界一哥」地位的態勢下,臺灣走到那裡都越來越被邊緣化,已是個不管你願不願接受,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這兩年來,許多朋友的企業都在面臨各種財務資金或資本市場種種的冷酷考驗。大陸崛起,資金非常充裕,許多人都跑到大陸嘗試各種可能的籌資管道。一些業者活動後跟我分享,大陸不少投資基金一聽到是臺灣的案子,直接表明:「我們不會投在臺灣的案子」;然後也告訴我,臺灣有些知名創投的主事者現在也一樣告訴他們:「我們不再投臺灣的公司……。」

業者只好被逼著那裡有機會,就往那裡跑。

近期,我也偕同幾位好友出訪,專程拜訪一位活躍於國際私募投資的基金業者,也知道了許多問題的關鍵癥結其實是因為「資金進不來臺灣」。

大凡走一遭投審會的行政與審核程序後,都會知其難處或乾脆知難而退。因此,即使是被看上的好案子,外資的錢往往最後還是從臺灣企業的天上流過。資金這麼難進來臺灣,業者也反應,許多糾結的制度和法規問題,政府多年來似乎都不太拿得出解套。

突然想起以前一位傳統產業老前輩老用臺語罵公司業務:「每晚滿天全金條,一醒起來,抓沒半條。」

但另一方面,新政府上任以來,強化產業國際鏈結是一大任務與目標。

政府不僅鼓勵支持且積極把博士往美國單位送出學習,盼能從產學連結和教育著手,讓人才吸取美國創新創業的文化養分回臺貢獻。同時,又以專案計畫讓各大學成立國際產學聯盟,以結合產業資源,期望一起往國際間為臺灣翻轉出活水泉源。

於是,今年這場國際生醫產業的年度盛會,臺灣代表團總計超過2百人,若加上自行前往的相關業界人士,超過4百人,打破歷年以來所有紀錄。大家都走出來了……

我相信,這樣聲勢龐大的臺灣團,估計也將是今年北美生技展的一大亮點,「輸人不輸陣」的氣勢,是這5年來我貼近感受到最澎湃激情的一次。整個活動過程會有那些火花?實在令人非常期待。

不過,由於今年差旅費用也比往年高許多,一位政府部門認真有為的青年後進聊起時,我們一起掐指一算,大家這趟陣杖,以平均1人10萬臺幣算,光人員旅費部分就超過4千萬新臺幣,這還沒包含散在各企業單位裡用於論壇、參展等其他商業支出。

也因為所費不訾的一趟集體國際行動,有教授開始有些疑慮。他們問我,臺灣既然出國辦了活動,國外人士邀請參加的多嗎?「如果最後都還是自己人,那在臺北辦party就好。還跑這麼遠!」老實說,我無法回答,只能拭目以待。

還有一位業者對自己產品項目很有自信,但不免納悶,他問我:臺灣這麼多單位全出動,究竟有那些耀眼的花兒足夠招搖吸引別人駐足?甚至有欲望想摘花呢?

讓又讓我想起,那位老前輩也常不客氣地罵業務主管:「猴子還沒訓練好,不要隨便帶出去表演。」

不過,這點我倒是有底氣地直接回答這位業界朋友:「至少臺灣的研究數據嚴謹、可信。」而這是我4月底在蘇州參加China Bio (我們是主辦單位的合作媒體),一位海歸上海擔任跨國藥廠研發中心掌門人這樣告訴我的。

他從個人和臺灣接觸的經驗看,他說:「臺灣因為企業小容易不起眼,但事實上,很多項目的科學都很禁得起細究。」

政經、外交都不利的臺灣大環境,逼著我們都要努力往外闖蕩機會,若照上面業者以花兒來形容,像這次組織參與國際行動,那可更是代表國家的一座移動花園了。但我們的花園能不能如臺灣蘭花一樣,到那兒都是品牌鮮明呢?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我們其實還要花不少心思灌溉和耕耘。

現在,正跟著大家往波士頓北美生技展的飛機上,都已經在往國際的征途之上了,但我個人覺得臺灣真正國際化之路,怎麼似乎還是有一點遙遠……


mind_sign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