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超音波技術創新應用的浩宇生醫,看到微創電燒手術中未滿足的需求,將超音波結合光電與影像分析技術,打造出全臺第一套「肝癌射頻消融術 NAVIRFA® 超音波3D手術針具追蹤系統」,大幅提升醫師手術時的效率和準確性,應用範疇比美敦力(Medtronic)電磁導航系統應用場域更彈性、造價更低。產品臺、美取證在即,第三輪3億新臺幣募資也水到渠成,預備2023年第二季IPO。
撰文、攝影/巫芝岳
近年來,微創手術成為臨床上的大勢,根據市調公司Research and Markets報告,2020年全球微創手術市場估計為490億美元,2027年將達到904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GACR)為9.1%。
其中,應用於固體腫瘤、心血管疾病等治療,俗成「電燒」的「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全球設備市場2015年時達到17.29億美元,2016~2022年間預測年均複合成長率為11.8%。
在腹腔的射頻消融手術中,僅透過在肚皮上開1或多個小洞,就要在廣大的腹腔內執行腫瘤電燒,醫師往往須透過即時的超音波探測或電腦斷層攝影(CT)等非侵入性影像技術,才能得知病灶的正確位置。
然而,尤其成本低、使用最便利也最普遍的超音波,所掃描到的僅是二維平面影像,僅憑該影像,要在手術時將深入腹腔的細針具「精準置放到達腫瘤正確的位置」並不容易。除了需要醫生細心的技術外,「長久經驗累積」更是不可或缺的條件,這也讓年輕醫生需花費極長的時間訓練,才可真正上手這個手術。
「若能有如同開車時使用的『導航系統』,讓醫師隨時知道針尖到達了哪個位置,不就能解決問題了嗎?」浩宇生醫總經理龍震宇說。
看準這項臨床未滿足的需求,透過來自臺大電機工程系教授,也是浩宇現任研發顧問的劉浩澧博士長年研發的技術,讓全臺第一款「NAVIRFA® 超音波3D手術針具追蹤系統」應運而生。
目前,該產品已提交臺灣食藥署(TFDA)與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二類醫材許可申請;其中,TFDA已在9月中進行查廠,有望在明年第一季取得許可。
聯手17位醫師臨床擬真測試 「3D導航」應用廣泛
NAVIRFA® 是運用自然光產生的影像,經軟體精密運算,以得知手術時,手術針具插入體內的準確位置;透過在手持式超音波探頭上安裝攝影機,搭配電燒針具上的方形影像標記套組,便能讓醫師在超音波影像上即時看到模擬的針尖靶點與導航路徑。
「這項工具突破傳統超音波2維影像的限制,以3維立體方式追蹤針具位置,醫師透過即時影像,知道針現在離腫瘤有多遠、方位為何,進而提升手術精準度將針具精準置入到病灶所在位置。該系統經由即時影像運算影像標記移動位置、角度變化等,以軟體算出針具位置並同步顯示於螢幕上。」龍震宇說明。
目前,這項安裝在超音波與針具上的系統,首先針對臺灣需求量最大的肝癌微創手術開發,「對於許多不適合進行開腹手術,或是早期發現、腫瘤體積仍小的病人而言,射頻消融是很常見的微創手術,且可由內科醫師在門診進行,不需進到專門手術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