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電感測晶片技術瓶頸 精準檢測人類疾病分子

老將詹維康新創瀚源 半導體大廠助攻實現國人生物晶片自主開發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22-05-20
臺灣生技界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詹維康,在「70正青」年紀創辦瀚源生醫,整合電子與生醫技術,希望為臺灣生技領域打造獨角獸公司。

臺灣生技界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詹維康,在人生近70歲時創立瀚源生醫,帶領跨領域的人才,仔細拆解電性感測系統的技術瓶頸,並一一克服,不僅實現了電子技術與生醫技術的整合,還獲漢民科技策略投資、台積電將共同衍生新產品開發。瀚源以電學檢測為原理,開發出場效電晶體構成的半導體生醫晶片,成為精準醫療不可或缺的工具,可檢測蛋白質、核酸(如miRNA)、細菌和細胞等生物標的物,靈敏度高出了現有方法100倍之多。其中,心血管疾病肌鈣蛋白檢測,今年內就會有成果出爐。

撰文/王柏豪、劉馨香 攝影/劉馨香


去年,瀚源生醫一口氣獲得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頒佈的「2021 Taiwan Bio Award 傑出生技產業獎」之「潛力標竿獎」,以及「2021臺北生技獎」之「跨越卓越獎」銀獎。

上台頒獎的瀚源生醫創辦人、董事長暨執行長詹維康,一出場總是特別獲得在場人士的掌聲。

香港籍的詹維康在生技製藥產業擁有超過40年的經歷,他在1997年與馬海怡來臺共同創辦了台灣神隆,帶領神隆一步步成為臺灣最大的原料藥廠,寫下臺灣生技史上奇蹟的一頁。爾後,前後擔任天福生技總經理、泰福生技執行長,是臺灣生技界無人不知的風雲人物。

睽違多年,稱自己是「高級外勞」的詹維康,原來在退休享清福的「70正青」年紀,於2015年和2016年開始埋頭投入新創,緊鑼密鼓地連續創辦了有聯生技、奈力生醫和瀚源生醫三間公司。

其中,有聯於2020年11月與安基生技合併,交由國內另一位新藥研發專家黃文英博士,專攻特色新藥。

奈力生醫專注奈米藥物傳輸技術,也在2020年3月和台灣泰福團隊合作投入開發COVID-19病毒抗原重組蛋白疫苗。

詹維康自己最多時間、心力主要花在瀚源生醫上。

老將新創自是不同凡響。短短5年,瀚源生醫攻克了半導體與電感測技術的整合,開發出一套以「直接」感測分子電性為原理的「Bio-FET生醫感測晶片系統」,能檢測蛋白質、核酸、細菌和細胞等生物標的物,掌握分子等級的動態變化,高靈敏度、檢測結果即時,為人類追求精準醫學邁進了一大步。

這套感測系統由於無需標定、也無需放大微量的生物分子,操作流程更加簡便,同時,晶片微小的尺寸未來也適於開發用於定點照護檢驗(POCT)的產品。

「我希望能開發出一個自己Domain (版圖)的檢測技術平台,能自己決定產品,應用於改善病人的治療和命運。」詹維康說。

感測電訊號「直接」測量分子生理

詹維康觀察,「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早在將近二十年前就已完成,不過,有了基因序列資訊仍然不足,一個人的基因表現、蛋白調控、細胞代謝等生物現象,才是真正影響疾病的根源。一個精準且快速檢測這些生物標的物的工具是不可或缺的。

自2015年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以來,精準醫療也已成為全球生技醫藥界的顯學,「藉由將生理資訊、生活習慣、環境因素等,與健康、醫療資料結合,才能為每個人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但是這麼大量的生理資訊和數據,如何測量、技術該怎麼解決?沒有一個工具是現成可用的。」詹維康說。

而現行常用的生理檢測方式,其實也還是一種「間接」量測,例如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會需要標定螢光分子、酵素或放射性物質,透過測量標定物質來推導待測物質的含量。「間接」的量測方法通常還有操作程序繁瑣、費時、無法即時偵測等缺點,而且每多間隔一個步驟,也會多一分風險。

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