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生技醫療投融資環境的質變與量變

日期2023-05-24

2022年度國際與中國國內政經環境的動蕩,造成資本市場投資方的資金供應量與投資行為產生改變,連帶的為產業發展帶來質變。從投資方(資金或資源供應方)視角看,前期榮景普遍造成IPO前的估值已經過高,資本定價面臨倒掛下修的抉擇下,在一級市場停留時間拉長,或是必須重新思考其他的資本市場;從企業(資金或資源需求方)視角看,短期的現金流管理與企業長期戰略價值定位必須重新平衡調整。

撰文/姚朝昶


由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與香港交易所共同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於3月29~31日在中國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舉行。

本次大會期間在現場最普遍聽到的言語詞彙以「資本寒冬、出海」最令人印象深刻。

綜合各方看法,短期內,中國這一波市場回檔難以回到2021年的榮景,且參考歷史上的幾次生技產業景氣循環周期,這次的復甦還需要一點時間;但是,這些年國內產業整體條件與核心能力的進步積累是明顯的,與國際的行業水平、地位正加速拉近距離,此時的企業價值重新檢視、回歸理性也可視為產業生態更加成熟穩健發展的過程。

首先,回顧2022年中、港生技醫療投融資環境的現象,總體觀察可以歸納如下:

2022年現象»

1. 資本寒冬:投、融資資金冷卻出現循環效應。由於資本市場整體系統性的市值回落與估值回歸,投資方無法透過投資組合分散風險,IPO出場放緩或暫時出不了場,資金回流到再投資池的週期拉長,可以再投資的資金部位縮小、次數變少、心態謹慎。

2. 中國資本市場、醫療支出、科研投入、授權/併購交易規模的全球地位與佔比持續上升,未被滿足的需求體量仍大,仍處於高增長的階段。長期以來,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高估值的樣貌=大量海歸人才+充沛資金供應+ Home Market量大+Home Market政策引導催化。上述這些條件仍在而且進步明顯,但受中西方關係與地緣政治影響,外資卻步,中方市場更自成一格,在科研關鍵技術與資本面均更加力求減少對歐美的依賴。

3. 開源節流:企業積極尋求其他現金來源,更多元的商業模式與交易形態、活化資產、收併購出場增加。歷經多年的海歸科學家創業快速IPO後,此番景氣反轉階段適可以正面應對企業經營的現實面,平衡長期以來對資本端的依賴與高估值的期待。

4. 出海:對境外License Out交易增加,自境外License In交易減少。醫保、集採政策壓縮本土利潤空間,向國際價格好的大市場拓展成趨勢之必然,IND/NDA中美雙報或中美歐多地申報成為重要戰略考慮。相反的,以往熱門研發品種爭相投入的情況趨緩,資金有限、排行落後的情況下,選題更加謹慎,以往邊立項擴管線、邊砸錢挖人組織團隊的情況也可望緩解。

5. 國內大型藥企(Big Pharma)產業方資本(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 CVC)基於自身行業地位與戰略佈局需求,角色優勢與重要性更加明顯,包括:戰略投資/收併購、License In / Out、研發投資等;Big Pharma、Bio-tech產業價值鏈分工接力局面也逐步成形。


大會全景:由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與香港交易所共同舉辦的《第七屆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於3月29~31日在中國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舉行。(攝影/姚朝昶)

動能現象回顧:估值回歸、IPO放緩

由於2022年度國際與中國國內政經環境的動蕩,造成資本市場投資方的資金供應量與投資行為產生改變,連帶的為產業發展帶來質變。

⑴ 投資方(資金或資源供應方)視角»

2022年IPO家數與集資額下滑,前期榮景普遍造成IPO前的估值已經過高,資本定價面臨倒掛下修的抉擇下,在一級市場停留時間拉長,或是必須重新思考其他的資本市場,例如有些公司從原本計劃的港股IPO換道去年估值相對較好的A股科創板。

2022年度中、港IPO家數合計499家,同比減少15%;集資額合計1,012億美元,同比減少40%。雖然如此,在全球IPO家數及集資額分別大幅減少42%及60%的情形下,中、港資本市場包括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港交所均位居全球IPO家數前十大,其中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集資額更位居全球第一、第二及第四位;總家數及集資額佔全球35%及55%。

若聚焦生物醫藥板塊之全球IPO表現來看,則其下滑更加明顯,家數(168家)及集資額(175億美元),分別同比下滑57%及74%;其中,中、港生物醫藥板塊IPO雖亦呈現下滑,惟其合計家數達77家,佔全球總量約46%,合計集資額達784億人民幣及106.35億港幣,佔全球總發行金額約70%。在全球生物醫藥板塊範圍內,更凸顯...

投資雷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