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產業及經濟發展與政策變化十分快速,產業內競爭非常激烈,練就中國本土廠商明快的決策速度與魄力。台灣生技醫藥廠商在布局中國時,除確立本身的產品定位與目標,慎選合作夥伴外,應加強洞察力瞭解兩岸競爭差異,以大國市場思維思考,並以明快的決策魄力,抓穩合作契機,並擴大商機。同時,企業還應隨時注意產業環境的變化,提早規劃應對策略與退場機制,調節與強化自身優勢與實力,以迎接挑戰。
資料提供/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 整理/本刊資料研究中心
今年起,中國開始執行「十三五規劃」,目標是要讓中國的生醫產業由「大」變「強」。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簡稱生醫推動小組)成員表示,在這波浪潮中,短期內仍可能是台灣的發展機會。
不過,由於雙方產業規模不一,一旦台灣領先的技術隨著時間慢慢被取代,台灣的地位可能就會被淡化了。
早期進軍中國而成功的企業大部份屬民生用品,實際上台灣生醫產業登陸是在中國「十二五規劃」執行後較為明顯,原因是市場更為成熟,中國政府也更支持相關產業發展。
因此,「台灣未來應該重新思考自身的角色定位,或許可以作為中國與國際間接軌之整合者」,小組成員表示,台灣因為地緣及語言關係,較能了解中國與國際市場之需求,當外資要進入中國,或中國要跨向國際時台灣能適時提供全方位服務規劃(total solution)。
財團法人生技中心為此進行一份「中國大陸生技醫藥政策發展現況」研究報告,彙整了中國「十二五計畫」、「十三五計畫」及「中國製造2025」等近期的中國國家產業發展政策,以及政策將對產業帶來的衝擊與影響,也分析了兩岸產業的優勢與特色,希望提供政府與產業未來推動兩岸生醫合作時,能掌握更好的台灣切入點。
本刊擷取報告中「兩岸生醫產業綜合分析」部分內容,進行以下整理。
兩岸生技醫藥產業特色及優勢
研發方面
從兩岸生技醫藥產業特色觀察,研發方面,台灣廠商從業人員普遍接受西方科學思維訓練影響,創新研發力強,具新劑型及創新藥物之研發能力,加上政策支持生技醫藥學研成果產業化,研發主力主要為學研機構、本土藥廠及生技公司。
中國生技醫藥產業正值萌芽期,在十一五期間,其主要在推動醫藥產業的整體產值擴大,醫藥產業也以學名藥為大宗。由於醫研發經費所費不貲,研發能力主要集中在政府機關、官股公司,以及國際大藥廠手中。近年因海歸派人才返國,陸續帶入新觀念及技術,本土人才能力逐步提升,研發創新能力正逐漸提升。
生產製造
在生產製造方面,台灣受國土狹小之限,原料以進口為主,但在生產及發酵技術方面則較優越。2015 年起,台灣藥廠全面實施PIC/SGMP,廠商對於品質管理要求嚴謹,並重視規範及細節,加上台灣積極與歐美法規接軌,以及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意識,將使得台灣醫藥產品更容易取得優質的國際形象及品牌信賴。
中國占有天然資源豐富的先天優勢,為萃取物與原料藥生產大國,可大量生產,降低製造成本,在產量及價格上具競爭力,但因產品普遍以專利過期之學名藥為主力,進入門檻不高,容易陷入產量過剩,與殺價競爭的紅海情況。
銷售方面
自銷售方面分析,台灣廠商因具國際化觀念與經驗,品牌形象良好,產品的市場接受度高;中國內需市場商機龐大,且因幅員遼闊,區域市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