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生醫工程學院是教育部補助雙語計畫的41個重點培育學院中,唯一一個結合醫事技術與醫學工程的學院,其展開了一系列在地化的雙語教育與師生支持系統,更藉著設立英語授課(EMI)課程的契機,翻轉傳統聽講式課程,以用心設計的課程橋段與師生互動,促進主動、有效的學習。
撰文/劉馨香
跟隨國家「2030雙語政策」,教育部自2021年啟動「大專校院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致力於推動「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 EMI),以強化學生的英語能力。
翻開教育部核定補助的41個重點培育學院清單,大多數學院為社會科學(含商管)、工程及應用科學領域,生醫領域僅有6個學院,其中,陽明交通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簡稱生醫工程學院),是唯一結合醫事技術與醫學工程的學院。
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下設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生物醫學工程、生醫光電等系所,這些領域的專業知識,如教科書、論文、統計資料等皆以英語為主,擁有雙語能力是掌握第一手資訊、銜接國內外學術和產業的關鍵。
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在副校長蔚順華教授與院長林峻立教授的監督與規劃下,設立雙語計畫推動工作小組(簡稱工作小組),邀請醫放系副教授盧家鋒與助理教授高瑀絜擔任正、副召集人,並聘僱專案管理、教育專員與課程品管師各一名,積極推動雙語教育。
盧家鋒說:「我們以『專業知識、批判思考、國際視野、有效溝通』為核心價值,展開了一系列在地化的雙語教育,期望培育出具有國際移動能力、國際競合力的專業生醫工程人才,並將校園打造成讓國際人才共融的雙語友善環境。」
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的雙語計畫推動工作小組召集人、醫放系副教授盧家鋒。(攝影/巫芝岳)
師生支持系統助攻EMI課程
有許多人擔心,生醫專業課程以英語授課,恐怕會影響臺灣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
盧家鋒則表示,對於有一定英語力的學生,直接以英語來學習這些原本就由英語乘載的專業知識,反而能避免中英文轉換的落差,其實能讓學生更直覺地學習。
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也針對師生的需求與困境,提供多種支持措施。在輔助學生方面,學院協同校內語言教學與研究中心、通識中心開立學術英語(EAP)、專業英語(ESP)等多種課程,學院也開設EMI體驗工作坊,兩年來協助超過125 位新生銜接EMI 課程。
特別的是,學院召集6名國際生與5名本地學生調查校園雙語學習現況,耗時5個月共同撰寫出EMI學習手冊《開箱EMI英語授課:你的迷途指南》,帶領大家認識什麼是EMI、多國EMI制度,並以學生視角提出學習時的問題解決方案,為學生在修課前中後不同階段指點迷津。
在協助各系所教師準備EMI課程方面,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與校內國際高教培訓暨認證中心、成功大學EMI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合作,提供教師高教培訓與EMI培訓的資源,並舉辦增能(Empowerment)工作坊、成立交流社群,也培訓專門的EMI助教在課堂中協助教師。
此外,學院還透過在課中錄影,在課後以教學檢核表進行課程教學分析,提出檢討與回饋,以進一步提升課程品質。
EMI成翻轉高教契機 突破傳統教與學
盧家鋒強調,推行EMI課程不僅加強學生的英語力,更是對現行高等教育一次寶貴的反思與翻轉機會。
他表示,傳統上,教授們經過漫長的學術訓練,但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教育訓練。教授傾向在有限時間中講解大量的內容,欠缺課堂中的師生交流,據研究指出,此種被動聽講的學習成效僅約三成。
因著開設EMI課程的契機,學院至少有十多位教師參加培訓,學習到教學法(Pedagogy)、課室經營、輔助教學的數位科技,以及如何運用多感官的教材、如何提升口語表達的辨識度和理解度等等。
盧家鋒提出有趣的比喻:「就像爆滿的衣櫥需要斷捨離,超時講不完的授課內容也要斷捨離。」
在盧家鋒的課堂中,他將課程內容分為三個層級,專注於強化學生對「Need to Know」(必須知道)內容的理解,次要才是傳達「Nice to Know」(知道也不錯),並捨棄「No Need to Know」(學生可自行看書或查詢到)的內容,藉以確保課堂中有更多師生互動的時間。
盧家鋒並將100分鐘的課堂留下20分鐘給小組時間,針對該堂課的教學目標設定關鍵問題,例如「病人進入磁振造影(MRI)室前,要注意哪些安全性問題?」、「在某種情境中,應該選擇哪種MRI參數?」等,引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與發想,並運用數位科技協作,迅速呈現成果報告。
盧家鋒表示,相較於傳統聽講式課程,在用心設計過的EMI課程中,學生有較多機會進行討論和反思,當學生使用到更高層級的大腦認知功能,有助於提高學習成效。
不過,相對地,教師需要花很多心思設計課程橋段,學生也需要有主動學習的心態、更積極地參與。
「學校、教師和學生在進入EMI課程時,都需要付出更多額外的心力與努力,這如同搬家是很辛勞、令人不舒服的過程,但完成後,可以讓我們住進更舒適、更好的環境中。」盧家鋒比喻。
盧家鋒引導小組進行討論,並使用數位科技呈現討論成果。(圖/盧家鋒提供)
EMI修課人數搶先達標 師生回饋正向
目前,陽明交大生醫工程學院大學部有11.02%的課程為EMI,研究所則有26.11%。大二學生修習EMI課程達到20%學分的人數佔比為22.9%,碩一則高達55.9%,已超過教育部預計在2024年選拔「標竿學院」的標準(大二學生與碩一學生各達20%)。
「我們下一階段的目標,是將修習EMI課程達到20%學分的學生人數佔比,拉高到30%。」盧家鋒說。
盧家鋒分享,經分析兩年院內數據,同一門課的英語授課與先前中文授課時的教學評量分數沒有差異。問卷調查則指出,有近半數的教師表示,在將課程轉換為EMI後,學生在英語方面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有所提高。
在參與EMI課程前,有超過七成的學生覺得在教室中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相當具有挑戰性。然而,在經過一、兩學期的課程後,有八成參與的學生認為,EMI課程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英語聽力和溝通能力,降低他們對說英語的恐懼感,亦有近七成的學生表示願意再次修讀EMI課程。
盧家鋒表示,師生甚至旁觀者往往一開始對於EMI有很多擔憂,不過,依據過去兩年的執行成果評估,學生在EMI課程中的學習狀況沒有比中文授課差,學生也發現,以英語進行溝通沒有想像中可怕。
學院召集6名國際生與5名本地學生共同撰寫出EMI學習手冊《開箱EMI英語授課:你的迷途指南》。(圖/盧家鋒提供)
打造雙語學院環境 接軌國際
事實上,陽明交大在2021年合校之初提出的「一樹百穫 十年願景」中,便表達出校方對於雙語教育和國際鏈結的重視。而生醫工程學院進一步取得教育部補助,致力發展成雙語學院,從教室內到外都著墨甚深。
「我們將實驗大樓一樓的開放空間,布置成溫馨、舒適的交流場所,這學期每週四中午在此舉行免費午餐與異國文化分享會(Free Lunch, Free Talk),邀請不同國籍的師生來介紹母國文化,參加人次已經超過500人。」
「大家邊吃邊聽相當歡樂,也在無形中讓師生尊重文化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拓展國際視野,這正是人才前往國際舞台所需具備的素養。」盧家鋒說。
每週五舉行的英語暢聊活動(English Chat Hour),則是提供學生們輕鬆接觸英語的機會,像是來玩猜字遊戲、故事接龍,或是分享「如果我有一台時光機」、扮演業務員等各式話題。
盧家鋒表示,這項活動也廣受歡迎,本學期迄今超過450人次參與,讓學生在悠閒的氛圍中,習慣用英語表達自身想法,提升溝通能力。
此外,批判思考系列工作坊、英語寫作迷你課程、英語簡報競賽、校園英語Podcast節目《Wassup NYCU》、交換學生計畫等各式各樣的活動與資源,皆提供學生自由探索、自主學習。
而為了讓校內學生瞭解未來至國際市場發展的潛力,學院亦邀請赴國外深造、就業的7位傑出院友現身說法,分享生醫領域的國際經驗,及雙語能力在職場中的真實應用。
盧家鋒說:「雙語教育能確實提升人才國際競合力,而具體的效益、成果與成就感能激勵師生、校友持續地投入打造更優質的雙語教育。我相當感謝參與過相關師資培訓課程的教師,在百忙之中『回流』成下一期講師;以及修讀完EMI課程的學長姐,積極加入教學助教行列,分享經驗。」
「這樣的良性循環,才能讓雙語教育從政府政策計畫,真正內化成高教的體質!」盧家鋒熱切地說。
來自烏克蘭的楚希雅同學介紹母國文化。(圖/盧家鋒提供)
>>本文刊登自《環球生技月刊》Vol.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