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於活動開幕首日致詞表示,過去12個月是動盪不安的1年,即便許多新興科技發展有所突破,但金融市場仍出現許多困境,今年大會也特別規劃一系列活動,並擴大規模平行舉辦「創新科技」、「投資高峰」及「區域合作」三大論壇,協助大家突圍。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表示,今年大會主題為「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是臺灣生技產業擴展全球的承諾。生物產協成立35年,主要實務是拓展全球合作、扮演產官學橋梁、擴展產業商機,持續推動臺灣生技產業發展與國際交流,讓產業有永續發展的未來。
吳忠勳也分享好消息,今年生物產協林治華秘書長代表臺灣當選為國際生技協會組織(ICBA)副主席,不只是臺灣第一人,也是亞洲首位代表,證明臺灣在生物醫學、供應鏈發展中,已成為全球重要一員!
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國際事務總監Hilary Stiss也親臨現場獻上祝福。她表示,每年參與臺灣主辦的BIO Asia-Taiwan,都看到臺灣展現的實力與夥伴關係,充滿無限機會。
她也代表ICBA表示,ICBA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技協會組織,也代表生技產業在國際組織中發聲,期望未來持續透過各國的交流,讓全球生技產業更欣欣向榮。
亞洲生技大會主席李鍾熙致詞表示,過去1年來即便許多新興科技發展有所突破,但金融市場仍出現許多困境,今年大會特別規劃一系列活動,協助大家突圍。(攝影/吳培安)
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今年大會主題為「從亞洲綜觀全球生技商機」,是臺灣生技產業擴展全球的承諾。(攝影/吳培安)
美國生物科技創新組織(BIO)國際事務總監Hilary Stiss表示,期望未來持續透過各國的交流,讓全球生技產業更欣欣向榮。(攝影/吳培安)
Flagship投資專家、唐獎得主:基因編輯張鋒開講
首日的大會主題論壇(Plenary Session),首先以「全球生物科技發展」為主題揭開序幕,特別邀請美國旗艦創投Flagship Pioneering兩位熟稔亞太生醫趨勢發展專家,以及唐獎得主、CRISPR基因編輯權威、麻省理工學院(MIT)講座教授張鋒,分享全球最新生物科技、創新病毒載體遞送系統的趨勢及未來發展。André Andonian »
亞太為全球創新來源 Flagship進軍新加坡、日、韓
美國旗艦生技創投Flagship Pioneering亞太區主席André Andonian分享亞太商機。他表示,亞洲是全球生技醫藥發展極具潛力的地區,因此Flagship從2023年開始也進軍亞太市場,從新加坡、日本、韓國三個國家成立示範中心,並拓展到其他國家。
Andonian表示,Flagship有別於其他創投,他們不只是投資者,還集科學家、創辦人等身分於一身,此外他們不只投資新創公司,更注重「新興技術的發現」,透過建立夥伴關係,加速生物科技、生物工程、醫學發展,創造更多商機。
因此,Flagship建立一套從構思(Ideation)到公司創建(Company Creation),類似達爾文演化的動態系統,每年可育成6家新創公司。他表示,Flagship自2000年成立以來,已孵育超過100家公司,創造的總價值超過100億美元。
他也強調,Flagship在選題時不是以「單一資產」為核心,而是以「平台」為概念,並聚焦在可重複創造的新技術平台。例如Flagship最早在投資莫德納(Moderna)時,雖然當時尚未有mRNA療法問世,不過Flagship透過公司建立的演化動態系統,並在不同階段協助、優化產品開發,疫情間莫德納開發出的mRNA疫苗獲得成功,也讓他們信心大增。
Flagship Pioneering亞太區主席André Andonian表示,亞洲是全球生技醫藥發展極具潛力的地區,因此他們從去年開始進軍亞太市場。(攝影/吳培安)
⊕ Sabrina Yang »
看好臺灣生技醫藥 盼Flagship Pioneering嫁接橋樑
接著,Flagship Pioneering資深協理、也是Flagship Pioneering育成之新創公司Empress Tx聯合創辦人的Sabrina Yang,分享Empress成立的過程。
她表示,Empress是一家小分子藥物開發新創,但其特別之處在於他們是透過人體中的DNA訊息與微生物體總體基因體(Metagenomic)數據,以及AI、合成生物學工具,來尋找人體中潛在的標靶,藉此縮短小分子藥物開發的時程。
Flagship看好Empress的發展、在2023年成立該公司,並提供5,000萬美元前期資金,以讓Empress建立技術平台和開發候選產品,目前Empress也開發出15項先導化合物。
來自臺灣的Yang也表示,她看好政府在製造、醫療產業的政策,以及健保資料庫、扎實的基礎研究與跨產業合作等優勢,期望在Flagship Pioneering嫁接橋樑中,加速創新研究進入全球市場。
Flagship Pioneering資深協理、Empress Tx聯合創辦人Sabrina Yang看好臺灣政府在製造、醫療產業的政策,以及健保資料庫、札實的基礎研究與跨產業合作等優勢。(攝影/吳培安)
⊕ 張 鋒»
改造人體蛋白、仿生細菌收縮性注射系統 創新型藥物遞送系統!
唐獎得主暨MIT講座教授張鋒,分享其團隊進行病毒載體遞送系統的兩項研究。他表示,載體與藥物的結合可發展出強力的創新遺傳醫學療法,目前藥物的發展快速,但載體的進展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張鋒首先分享今年3月發表於《PNAS》的研究。他們發現,人體基因體中存在一些古代人類被逆轉錄病毒感染而留下的序列,其中PNMA2可天然形成無套膜衣殼。他們在透過冷凍電子顯微鏡解析PNMA2衣殼結構後,將人類PNMA2蛋白順利編程改造成mRNA載體,使其能在體外裝載mRNA,並有效遞送進入宿主細胞中。
2023年,張鋒發表於《Nature》的研究中,則聚焦在某些細菌體內的收縮性注射系統(Contractile Injection Systems, CIS)。他表示,這些CIS的構造就像火箭,會將管腔內的蛋白質,注入其辨識到的目標真核細胞中。
為了讓CIS能特異性靶向人類細胞,張鋒團隊運用AlphaFold人工智慧預測蛋白質結構,並對CIS的尾部纖維(Tail Fibers)結構進行編程,使其不僅可裝載藥物,還可精準靶向人類細胞表面的蛋白。這兩項研究均有望進一步研發成為創新療法。
唐獎得主暨麻省理工學院講座教授張鋒,透過視訊演講分享其團隊進行病毒載體遞送系統的兩項研究。(圖/PuppyEggs@Wikipedia)
全球生技最新趨勢?
海外專家看好醫療科技/AI、細胞與基因療法
在Flagship兩位投資專家、唐獎得主張鋒演講後,緊接著Session 2由美國矽谷前3大創投之一的Pegasus Tech Ventures創辦人兼執行長Anis Uzzaman,分享身為矽谷投資人對生技醫療的看法。
他指出,AI於生技的應用將是未來投資的重點,特別是運用AI來加速藥物研發,以及以mRNA開發癌症疫苗與療法、基因編輯、生物列印結合組織工程、幹細胞、腦機介面等,也是未來蓄勢待發的領域。
比利時校際微電子中心(Imec Vzw)健康科技研發副總Paru Deshpande分享,Imec健康科技研發處專注於數位健康、醫療電子相關技術研發,透過與業界合作開發出多項醫療科技工具,包含能精準擷取腦部神經源電位的神經探針、腸胃道微型攝影膠囊、單分子蛋白質體分析晶片、血腦屏障器官晶片、骨盆神經刺激治療系統等技術。
資誠(PwC)新加坡暨亞太區醫療健康產業負責人Zubin J. Daruwalla分享全球健康產業趨勢的典範轉移,已逐漸從醫院照護走入居家照護、從按服務收費改變成以價值來收費,逐漸轉為以患者為中心、真正價值導向的新健康經濟生態系(New Health Economy)。
IQVIA亞洲區總裁宓子厚(Brian Mi)於演講中指出,AI為製藥產業價值鏈帶來重大革新,從藥物發現到臨床、監管、製造和商業化階段,都有機會運用AI縮短開發時程、降低成本。近年不但AI相關的合作關係數量大增,2023年交易總額已達到128億美元,也已有近30項以AI輔助開發的藥物進入臨床階段。
國際細胞與基因療法協會(ISCT)主席、Kiji Therapeutics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Miguel Forte,分享細胞與基因治療的重要趨勢,包含了:去中心化的製造方式、快速的製程、複雜的嵌合抗原受體(CAR)設計,以及基因遞送、體內編輯等等。他也指出,監管手段與風險評估、全球化開發與區域運輸鏈、增進療效、培育所需人才,都是需要克服的挑戰。
Pegasus Tech Ventures創辦人兼執行長Anis Uzzaman,從投資角度分享身為矽谷投資人對生技醫療的看法。(攝影/吳培安)
產業專家:不只新藥供應鏈,臺灣新創茁壯更需要國際結盟!
Session 3以「國際結盟邁向更健康臺灣」為題,從不同角度探討如何透過推動與開放國際合作,為新創生態圈注入活力。
主持人李鍾熙於開場致詞中表示,打造「健康臺灣」是賴清德總統的重要政策,這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科技與創新,也需要調整政策、法規、給付制度等,期許臺灣發展更好、更健康的生物科技產業。
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理事長暨台灣禮來(Eli Lilly)總經理勝間英仁(Hidehito Katsuma)表示,臺灣是國際生醫研究社群中不可或缺的一員。然而,臺灣醫療體系面臨長期資金不足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挑戰,因此健保系統必須進行改革,以確保永續性的資金來源,並維持高品質的醫療照護。
PwC Taiwan執行董事翁麗俐於其演講中,簡要分析了臺灣新創生態圈的特色,並分享臺灣生醫新創如何透過與國際鏈結加速其發展。她分享,PwC Taiwan和臺灣經濟研究院每年共同進行《臺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結果顯示臺灣許多新創公司基於商品服務鎖定的市場需求,或是市場商業化/規模化潛力考量前進國際,其聚焦的海外目標國家前三名,依序是美國、日本、中國。
工研院副總暨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表示,臺灣的生醫產業面臨如何整合ICT和臨床實務,難以取得資本市場資金,基礎建設支持不足,市場小、要加強更多國際鏈結等諸多挑戰。為此,工研院成立了「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藉由鏈結工研院在醫療機構、資本市場、國內公司、國際大廠四大面向擁有的豐富資源,建構完整的生醫產業生態系。
日本內閣官房健康醫療戰略推進本部特別顧問武田俊彥(Toshihiko Takeda)指出,日本生技醫藥產業的投資和新藥批准量能雙雙面臨衰退危機,因此政府在今年推出「骨太方針」(Honebuto)、提出多項重要戰略目標,希望讓新藥研發環境水準與國際接軌,並建構能促進研發資金於早期階段流入、串聯產學界不同參與者的促進系統,同時透過建立公私協力部門委員會,吸引海外公司與創投加入。
綜合座談中,IRPMA秘書長陳全文也提及,臺灣醫療支出占GDP約6%、落後於日本、韓國,因此勢必得增加投資金額;莊曜宇也提出,需解決生技公司與投資人互相媒合的鴻溝,並呼籲生醫新創以臺灣為試驗基地,放眼全球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