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Inc.」概念靈活資本思維!

生醫「打群架」 走出臺灣、布局東南亞

撰文記者 巫芝岳
日期2022-01-27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黃齊元 藍濤亞洲總裁

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為中華區金融圈名人,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畢業,擁有超過35年投行及創投經驗,曾主辦多件港股、紅籌股、H股、B股、臺資企業股票上市、私募股權募資、企業兼併收購項目。
2021年初,黃齊元發起成立「東南亞影響力聯盟」(SIA),整合東南亞著名臺商及華商資源,並成立「東南亞影響力大學」(SIU),打造臺商前進東南亞的生態系。

責任編輯/巫芝岳


新冠肺炎讓全球「生醫熱」持續延燒;去(2021)年上半年,全球有176家生醫公司成功IPO,總募資額達到345億美元,較2020年成長144%,臺灣相較之下只有5家生醫公司上市,共募集14億新臺幣,年成長97%。

臺灣生醫論技術能力一點不比國外差,但為何我們實現不出來?其中一大原因,是國內業者必須重視「走上國際」的重要性,場域若只有臺灣,無法實現價值。

近年來,由於中美供應鏈脫鈎、臺商逐漸失去中國市場商機,我們甚至可大膽預測,兩岸在5年之內,衝突會達到更高的危機。

因此,我建議臺灣公司開始打造「雙平台」策略――同時擁有臺灣平台與海外平台。

此外,目前全球產業都已趨向「大者恆大」的「Winner Takes it All」局面,這點從新冠mRNA疫苗的市場就能看出:目前,全球mRNA疫苗市場幾乎被莫德納(Moderna)和輝瑞(Pfizer)/BNT (BioNTech)兩牌疫苗瓜分,甚至連老牌疫苗廠賽諾菲(Sanofi),於2021年8月收購合作夥伴Translate Bio而取得的mRNA疫苗,都在市場優勢盡失後宣布放棄研發。

因此,在成為大廠或取得大筆國際資金前,臺灣業者憑靠己力走出去會相當困難。這時,「聯盟、平台式」的整合策略,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西貢智慧醫材科技園區」攜臺廠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