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趨勢論壇」

臺灣精準檢測產業發展挑戰 資誠、工研院共聚探照燈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23-01-1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2022年11月29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工研院、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共同主辦「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並於會中同步發表《2022 PwC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報告。(攝影/羅翊方)

2022年11月29日,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工業技術研究院(ITRI)、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共同主辦「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並於會中同步發表《2022 PwC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報告,解析國內外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的現況及未來,更邀集多位產官學研專家分享不同面向的觀點與建議。

撰文/李林璦、巫芝岳


「精準健康產業」是政府六大核心戰略之一,資誠暨2022年7月發表《精準治療之發展現況與趨勢》報告後,從治療向前延伸,從檢測、預防、診斷著手,推出《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發展現況與趨勢》報告,未來也將向後延伸,推出與精準照護相關的產業調查報告,成為臺灣廠商攻國際舞台的探照燈。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周建宏致詞表示,臺灣面對長照負擔逐年加大、健保總額受限等問題下,能有效提升醫療的「精準檢測、診斷」勢在必行,不過要全面推行,目前仍不容易,期望參與的先進能共同集思廣益。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周建宏致詞表示,臺灣面對長照負擔逐年加大、健保總額受限等問題下,能有效提升醫療的「精準檢測、診斷」勢在必行。

精準產業為生技結合ICT大好機會 法規、服務商模卡關

PMIA理事長李鍾熙表示,精準檢測牽涉影像、AI、大數據等,是結合生技與ICT產業結合最好的一大機會,不過十多年來,相較於國外,臺灣在此領域的發展仍相對坎坷。

他表示,臺灣困難的原因之一在於法規,由於規範檢測服務機構必需是醫療機構,醫院成為臺灣最主要的檢測單位。但醫院自身經費取得不易,僅以此種「內需導向」發展,很難走上國際。

「缺乏『服務』帶動產業,很難讓投資人看到精準檢測產業。」李鍾熙說。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表示,臺灣在生技領域上投入多年,也有頂尖的ICT產業支持,期待Bio+ICT能確實為全世界打造更健康的社會。他也分享,工研院內正在鼓勵員工參與共500人的長期運動資料收集,期望未來對Bio+ICT能有所應用。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則表示,精準檢測之所以發展不易,最大的問題是「商業模式尚未建立」。

楊泮池認為,「跳脫臺灣規模有限的健保市場有其必要,或許可透過外溢保單支付、由醫院扮演產品開發時驗證的角色等方式,最終才能讓產品更有機會往東南亞、甚至全世界發展。」


PMIA理事長李鍾熙表示,臺灣精準檢測產業的困難在於法規,由於規範檢測服務機構必需是醫療機構,但僅以此種「內需導向」發展,很難走上國際。(攝影/羅翊方)


工研院資深副總暨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期待,Bio+ICT能確實為全世界打造更健康的社會。(攝影/羅翊方)


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副會長楊泮池則表示,精準檢測之所以發展不易,最大的問題是「商業模式尚未建立」。(攝影/羅翊方)

數據加值、同異業結合、跨部會合作 創造精準產業生態系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醫產業共同主持會計師周筱姿表示,資誠本次發表的報告,集中於疾病治療前的檢測、預防、診斷階段。

她指出,其中「數據加值」是該產業的核心,並分享了國外精準檢測廠商,如何透過相互合作增加產品價值、開發新商模的案例。例如:以色列開發非接觸式生理監測技術的新創公司ContinUse Biometrics (又名Donisi Health),其姊妹公司CU-BX以相同技術,與多家汽車OEM合作打造智慧座艙。

她也表示,雖然預防醫學、醫療去中心化、醫療AI應用,為該產業帶來大好機會,但該產業也面臨包括:付費誘因、臨床效性證明、完善資安及數據治理、法律責任歸屬問題、演算法適用性問題等挑戰。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顏裕芳分享,此次報告由資誠與工研院合作調查全臺51家公司、15位產官學研專家針對臺灣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發展現況進行解析。

他表示,調查結果發現,臺灣發展精準檢測的廠商約佔六成多,其次為精準診斷,廠商也相對發展較為成熟,且有大於50%以上的廠商橫跨精準檢測與精準診斷;有高達83.3%廠商的獲利模式以產品銷售為主,並有高達81%的廠商已布局海外市場,瞄準全球醫療消費最大市場——美國及鄰近東南亞國家的機會。

顏裕芳表示,調查報告建議,廠商可從數據資產的累積與前瞻技術的導入著手精進,並找尋適合場域、夥伴,近一步定位自身價值,並與同業或異業合作,共同找尋效益最大化的解方,共同創造共榮永續之生態系。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也與大家分享精準檢測、預防、診斷在臺灣的發展趨勢。她表示,「生物韌性(Bio Resilience)、Bio Data、Bio+ICT」三者的結合,是推動精準健康的重要角色。

張慈映指出,根據工研院的訪談調查,統計業者與專家均認為「技術面是臺灣產業優勢,尤其在臨床醫療技術與創新研發上具高水準」,不過,在法規面則「相對不利產業發展」。專家建議政府給予更多資金挹注;廠商則期待加速產品審查機制。

她總結建議,若透過多部會多管齊下的方式、以推動產業發展為重,由外部競爭來驅動產業發展,或許就能為該產業創造更多機會。


資誠生醫產業共同主持會計師周筱姿表示,「數據加值」是該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產業的核心,並分享國外廠商透過相互合作增加產品價值,以開發新商模。(攝影/羅翊方)


資誠會計師顏裕芳指出,報告建議廠商可從數據資產的累積與前瞻技術的導入著手精進,並與同業或異業合作,共同找尋效益最大化的解方。(攝影/羅翊方)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副所長張慈映表示,若透過多部會多管齊下的方式、以推動產業發展為重,由外部競爭來驅動產業發展,或許就能為精準產業創造更多機會。(攝影/羅翊方)

精準產業商機湧現 籲以使用者為中心跨界整合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指出,在科技進步、AI、大數據進步下,醫療數位化的計算力已不是問題,再加上全球已開發國家高齡化的推波助瀾下,精準檢測、預防、診斷絕對大有商機。

沈志隆認為,臺灣具有良好的供應鏈支持研發,也有許多KOL能支持臨床概念驗證,同時,我們的臨床研究環境具有競爭力,並坐擁全球獨有、最完整的ICT基礎建設,相信只要把握這些利基,科技與健康領域的合作仍值得期待。

創源生物科技執行長蔡政憲指出,醫學3.0應該從醫院為中心發展至以使用者為中心,但臺灣法規跟獎勵政策卻又打回原形,如LDTS的規範又回到以醫院為主體來進行申請,雖然目前有許多討論也正在研議改善,但核心思維若沒有改變,恐將影響臺灣精準檢測產業的發展。

他指出,精準檢測不應侷限於重症治療,應該著重往亞健康、健康族群應用,發展預防醫學,期盼未來能以使用者為中心,讓臨床單位與檢測單位跨界密切合作、整合,不僅可阻止疾病的發生,更可降低醫療誤判與糾紛。

長佳智能董事長陳明豐則從長佳智能藉由人工智慧輔助醫學決策的技術面出發,分享布局不同臨床科別應用及海外市場取證的策略思維。

陳明豐表示,長佳智能運用獨特技術開發出三大類產品,第一是醫療大數據,從數據中整理出客戶所需,並非直接將數據給顧客;第二是醫療人工智慧,著重在與生命攸關的腦神經、心血管與癌症等重要疾病;第三為雲端生醫平台的建立,如基因檢測AI分析平台,並與亞馬遜、微軟等國際業者共同推展市場。

H2U永悅健康執行長陳俊嘉則分享,臺灣人的慢性病早逝率遠高於日本、韓國、新加坡,因此,更應重視如何提高健康餘命。這時,數位健康便是很好的切入點,加上全球數位健康的併購持續進行中,蘋果、亞馬遜、Google都陸續投入,近幾年的投資額逐漸增加。

陳俊嘉指出,數位健康領域的痛點在於每個領域都各自很專業,難以大家一起合作,永悅健康也期待解決這痛點,因此明年將整合旗下公司,串聯各種生理和健康數據,讓使用者得以掌握日常的身體狀態,有助精準預防疾病發生,延長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


台杉投資生技基金合夥人沈志隆指出,臺灣只要把握供應鏈、臨床、ICT等利基,科技與健康領域的合作仍值得期待。(攝影/羅翊方)


創源生物科技執行長蔡政憲指出,醫學3.0應該從醫院為中心發展至以使用者為中心,但臺灣法規跟獎勵政策卻又打回原形,恐將影響臺灣精準檢測產業的發展。(攝影/羅翊方)


長佳智能董事長陳明豐則從長佳智能藉由人工智慧輔助醫學決策的技術面出發,分享布局不同臨床科別應用及海外市場取證的策略思維。(攝影/羅翊方)


H2U永悅健康執行長陳俊嘉則分享,未來將串聯各種生理和健康數據,讓使用者能掌握日常的身體狀態,精準預防疾病發生,延長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攝影/羅翊方)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