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醫學體系的正子製藥專家黃雅瑤,有感於臺灣核醫藥物的發展遠遠落後國際趨勢,於是攜手雲象科技董事長葉肇元創辦普瑞默生技,並立刻吸引一群來自不同教學醫院和製藥廠的醫藥專家加入,共同投入開發新型核醫藥物與新崛起的「放射配體診療」,今年3月底,也和GE簽署價值億元以上的採購協議,計畫在臺建造國際級核醫藥廠,推動臺灣癌症精準醫療再進化。
撰文/劉馨香
去(2022)年3月,心肌灌注掃瞄檢查的必備藥物「鉈-201」(Thallium-201)爆發大缺貨,據報導,許多醫院的病人苦等3~4個月無法做檢查,若心臟病患者恐延誤治療、危及性命。
核子醫學造影反映體內的生化、功能變化,能比觀察結構變化的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更早發現病灶,已成為心臟、神經、癌症等各科重要的診斷工具。
核醫藥物的需求正逐年提高,市場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報告表示,2021年全球核子醫學市場規模估計為81億美元,2030年將成長到244億美元,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達13.0%。
臺灣藥業卻在這領域極為欠缺,目前,半衰期較長的核醫藥物僅有部分由原能會核能研究所供應,其餘皆仰賴進口;需就近製造、半衰期較短的正子核醫藥物,現今也只有兩家藥廠,與9家擁有醫用迴旋加速器的醫院可生產。此種現況讓臺灣時不時陷入缺藥危機,也讓創新核醫藥物的研發動能相當不足。
臺灣核醫藥投入少 醫院研發無法取證
普瑞默創辦人暨執行長黃雅瑤指出,不僅核醫診斷用藥愈來愈多,近年來,將具有標靶特性的分子連接不同的放射性核種,能兼具精準診斷與精準治療的「放射配體診療」(Radioligand Theranostics, RLT),已成為癌症醫療的國際新焦點。
黃雅瑤曾任職於臺大醫院核子醫學部正子中心長達十年之久,為正子製藥實驗室的組長暨研發放射化學師,長期負責該中心的正子核醫藥物研發與製造。
她同時也是臺大醫療器材與醫學影像研究所的兼任助理教授、臺大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教學與推廣組組長,是核子醫學與分子醫學影像的專家。
2020年9月,黃雅瑤原先想找雲象科技董事長葉肇元討論分子影像研究的合作,不經意地談起核醫藥物在臺灣發展的種種限制。
黃雅瑤表示,全世界核醫藥物早期由大學和醫院開始發展,許多藥物沒有申請專利保護,再加上診斷用藥利潤空間較小、需要額外輻射防護等因素,環環相扣下,較少藥廠願意投入核子醫學領域。
在臺灣,為了讓病患不至於無藥可用,全臺陸續有9家醫院設置醫用迴旋加速器,自行生產正子藥物並支援附近有需求的醫院,食藥署則以2003年公告的《斷層掃描用正子放射同位素調製作業要點》對醫院進行規範。此外,近年雖有兩家新成立的正子藥物藥廠,但其品項和產能仍相當有限。
她又表示,「許多醫院雖然非常積極投入核醫診斷藥物的開發,有些新藥也在臨床二期試驗成功,效果令人振奮。然而,研究經費必須一項一項依賴國科會的計畫支持,一旦計畫結束、經費用罄就被迫停止。」
不僅如此,依據現行法規,由於醫院不具備藥廠資格,其研發之新藥也無法取得藥證,不能讓患者自費使用。
葉肇元聽完黃雅瑤的解說,走過創新創業的他第一個想法是,「自己開藥廠不就能解決了嗎?」
葉肇元號召40臺大醫科同學投資
「一回神,我發現我的建議實在太瘋狂了。」但歷經從無到有創辦雲象科技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