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簡雅青:栽培人才要快狠準 別怕員工跳槽

撰文記者 林以璿
日期2018-04-26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張簡雅青/生技產業深耕學院QA課程規劃專家、生達化學製藥總經理室協理&品質系統總監

張簡雅青於1991-2010年帶領生達研發團隊,擁有20 年藥品製劑及分析領域研發開發經驗,期間領導公司研發及法規團隊,於2015 年取得第25個ANDA 品項於美國上市。2015年獲日本藥廠邀請,擔任品質系統顧問,輔導進行GMP系統之提升。

採訪整理/ 林以璿

曾經在國外聽到一場講座,讓我十分感動,至今仍然印象深刻。講者提到:「我們是製造商,絕對不應該以任何形式,故意去傷害病人。」這句話說著簡單,但是如果大家真的都能做到,市面上就不會出現篡改藥品期限這種問題了。

製藥理念,就是要做「家人朋友都能吃的藥」,如果這些人都可以吃,才是真正對自己的產品具有信心。

當然,製藥公司是一個企業,而不賺錢的企業也不是成功的。因此,我們要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做好的藥、賺正當的錢」。

如何正當的賺錢,這是一門學問。我認為方法有兩個:產業要互相合作,進行策略聯盟,並且攜手走向國際市場。

以色列的TEVA公司,就十分值得我們效法。以色列與臺灣類似,都是小國,不過TEVA鎖定了全球市場,靠著併購,終於在國際上佔據有影響力的地位。

因此,與其在國內爭奪有限的市場,藥廠們還不如攜手走向國際,取得更大的利潤。

組成聯盟做新藥

即使是學名藥廠,也應該學習製造新藥。一款學名藥的平均研發時長為10年,而求快的學名藥則是2-3年,這之間的技術能力相差甚遠,若想要在國際占有領先地位,就不應該僅僅滿足於研發學名藥。

但是新藥的研發風險、成本均高,臺灣的藥業規模並不大,要支持新藥的研發,確實有些吃力。尤其在人才方面,據國外統計,一個新藥藥廠,總共需要有110種人才,這樣的數量是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