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攻36億美金植骨市場

博晟軟骨修復植體最快2019年上市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8-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看準全球骨材需求不減反增趨勢,博晟生醫由董事長陳德禮(右三)帶隊,聚焦生物性骨材開發。

成立甫滿一年,博晟生醫瞄準骨材只增不減的需求,善用結盟策略,除攜手永昕、台微醫開發全臺第一個複合性生物性骨材,更於日前入股美國第五大醫材廠Exactech臺灣子公司,跨足關節軟骨修復,產品最快將於2019年上市。


撰文、攝影/蔡立勳

近年來,植骨(Bone Graft)被大量運用在神經外科、骨科、整型外科與口腔手術,用以促進骨融合。

常用的植骨方式,分為自體植骨、異體植骨、合成人工骨、重組骨形態發生蛋白(rhBMP),與去礦物質化骨基質(DBM)。其中,以自體植骨的效果最好,不若異體植骨容易產生排斥作用。

然而,自體植骨的患者取完骨頭後,常有取骨處感染、術後疼痛、自體骨量不足等問題。

至於DBM則是異體骨經篩檢與去礦物質化處理後,存留的骨基質(Bone Matrix),其包含少量的人體生長因子以及膠原纖維(Collagen fiber),兼具骨傳導及骨誘導功能,雖然成骨的成功率不錯,但每批的生長因子不一致,是其致命傷。

調研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指出,全球植骨與填充材料的市場規模,於2015年達到23億美元,並將於2016年至2024年間,以5.2%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增長,到了2024年,將上看36億美元(約為1,080億新臺幣)。

日廠10年開發有成生物性骨材技轉來臺

瞄準這塊市場,加上高齡化社會來臨,骨材需求只增不減,去年7月成立的博晟生醫,即聚焦生物性骨材開發。

根據日商環球資訊調查報告指出,2015全球生物性骨材市場規模大約40億,其中又以關節炎、整形外科病患人數增加最快速。

博晟的第一項產品OIF/β-TCP,是自日本藥廠Osteo pharma技轉骨誘導生長因子(Osteo-Inductive Factor, OIF),搭配臨床常用的骨填充物三鈣磷酸鹽(TCP)為載體所開發,同時是臺灣第一個複合性生物性骨材。

董事長陳德禮表示,博晟支付1.1億新臺幣與5%的權利金,取得OIF在日本以外的全球權利,並加碼7,600萬新臺幣投資Osteo,取得15.8%的股權。

「他們(Osteo)做了將近10年,臨床前的毒理、有效性等等,基本上都驗證完了,可是錢也燒完了,所以需要募資。」陳德禮表示,當時在玉晟生技投資任職的他,因此結識了Osteo,出身醫師背景的他深入評估後,雙方也很快達成合作共識。

陳德禮指出,屬於生物製劑的OIF,將由永昕生物醫藥負責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