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積極進行物種保存,但實際投入人力、經費 年年減少。加上受限經驗和權限,台灣的生物資 源保存單位,也只能進行物種保育,但沒有專責 單位或組織,執行或追查台灣生物資源或原生物 種流失,以及被無償商業化利用的現況。造成的 商業損失已不計其數。
文、圖/陳堂麒
物種是原品種改良最基礎材料,種原的多樣性與遺 傳變異更是生物資源得以繼續推展的原動力。
不過,台灣許多生物資源正在迅速衰竭,根據中研 院調查,近50 年來,已有19 種動物滅絕,並有56 種 應已瀕危,更多物種在被認識之前就已滅絕,期間造成 的生物資源與經濟損失,根本無從估量。
9 月27 日梅姬颱風直搗台灣,估計農業損失金額達 9.65 億新台幣,農作物被害面積18,570 公頃,損害程度 24%,受損作物主要為香蕉,損失金額1.37 億新台幣, 其次分別為二期水稻、番石榴、柿及巨峰葡萄。 天然災害引爆損失往往一瞬間,生物資源復育卻要 好幾年。
經費年年少 管理執法鞭長莫及
目前,除了農業試驗所有專門的維護經費之外, 其他保育機構大多是編制在單位內的附屬單位。近年 來,政府經費緊縮,各單位連帶受到衝擊,難免影響 或排擠到生物資源保存中心的相關預算。
「生物資源保育的困境很複雜,也很簡單,第一 缺錢、缺經費,全世界的種原保育都面臨相同問題, 就是要保存的生物資源越來越多,可是實際投入的經 費卻越來越少。」農試所種原組組長溫英杰表示。
「生物資源的保存需要專業的人力長期投入、忍 受枯燥單調、重複、成就感不高且沒沒無聞的工作內 容。」他說。 以農試所的作物種原保存中心為例,每年的經費 都相當拮据,平常的蒐集、篩選、汰換、保存、更新 人力都面臨嚴重不足。
更重要的是,受限經費、人力、經驗和權限,這 些研究單位的生物資源保存中心在管理和執法方面, 卻力有未逮。 國內生物資源保存單位,只能進行物種保育,並沒有專責單位或組織可執行或追查,台灣生物資源或 原生物種流失或被無償商業化利用的現況。
無論是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的生物資源保存及研究中心,或農試所的國家作物種原中心,有需求的 學研單位和民間企業,都可以申請無償或付費取得 保存的生物資源種原。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特聘研究 員吳金洌進一步指出,我們卻無法追蹤國外廠商是 否涉及品種侵權或給付權利金,努力耕耘的結果可 能被無償使用、盜用甚至營利。
台灣育種品種外流嚴重
台灣每年都會發表農作物和花卉的新品種,為 農產業創造不少外匯收入,但實際上,這些收益可 能僅是努力耕耘、栽培、育種新品種一的小部分。 溫英杰指出,台灣市場小、育種成本高,必須 以全球化、地球村的概念進行布局,才能在競爭激 烈的國際市場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