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醫企業CEO 圓桌會議系列報導

法規、資金、投資人 – 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挑戰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6-07-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替代圖

因應「台灣生醫暨新農業產業選秀大賽」邁入第十年,由時代基金會主辦、《環球生技月刊》協辦的「生醫企業CEO 圓桌會議」,第二場於6 月22 日登場,出席專家就資金、法規等層面,熱議「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挑戰」。

文/蔡立勳 圖/陳欣儀、蔡立勳


第二場生醫企業CEO圓桌會議邀請到(圖左起) 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晟德大藥廠暨玉晟生技投資董事長林榮錦、景凱生技執行長石英珠、華威國際創投合夥人李世仁主持、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及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等專家出席。(圖/蔡立勳)[/caption]

2007 年開辦的「台灣生醫暨新農業產業選秀大賽」致力挖掘具高潛力的企業和新秀團隊,透過重量級評審團積極建置交流平台,匯集資源、輔導策略方向,以扶植企業「從IP 到IPO」,歷年得獎的92 家企業已逾30 家進入資本市場。

在選秀賽十周年的里程碑,由時代基金會主辦、《環球生技月刊》協辦,特別規劃3 場生醫企業CEO圓桌會議,首場會議於5 月下旬舉行,探討台灣高階醫療電子經營人才培養之議題。(相關報導請見本刊2016年6月號)

6月22日的第二場會議,以「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挑戰」為題,由華威國際創投合夥人李世仁主持,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張鴻仁、晟德大藥廠暨玉晟生技投資董事長林榮錦、台灣微脂體總經理葉志鴻、景凱生技執行長石英珠、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曾惠瑾等專家皆受邀出席。

李世仁開場時表示,生醫企業在未上市櫃前通常藉由天使基金、創投投資,上市櫃後則是經由現增、私募、可轉換公司債等途徑取得資金,資本市場每個環節環環相扣,生醫企業必須與其充分互動,才能取得適度資源,讓公司有效成長。

不過,台灣資本市場的許多環節未臻完善,也讓企業的發展備受考驗。

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


張鴻仁(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台灣生醫企業的潛力無窮,資本市場必須能支持尚未獲利的公司創造價值;一旦資金活水挹注,產業就有機會。」

曾任衛生署( 現為衛生福利部)副署長,擁有10 餘年生醫創投經驗的張鴻仁指出,台灣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成就,特別是B 型肝炎防治的成績斐然,同時造就國內許多肝病的研究專家,但產、學界的發展落差卻相當大。

「當時我們的野心很大,但找不到一條路。」他直言,直到2007 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多數人才認清資本市場必須有能力支持尚未獲利的企業。

2009 年,時值全球金融海嘯,張鴻仁與國外的生醫業、投資業友人會面時,告知對方自身投資的企業有3 家於當年IPO,「那時沒有人相信,」他當時即預測,台灣將成為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

經過各界多年的奮鬥,「到了2012 年,台灣真的成為亞太地區中小型生技醫藥產業籌資中心,」他進一步指出,台灣生醫產業募得的資金於隔(2013) 年達到24 億美元,還超過歐洲的23 億美元。

輔導生醫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多年的曾惠瑾也認為,台灣生醫產業迄今越發蓬勃,除了有13 家生醫企業於2012 年IPO,活絡整體環境之外,最大功臣就是「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資本市場持續支持企業的力道也功不可沒。

她引用甫於今年剛出爐的「Scientific AmericanWorldview」報告指出,台灣生醫產業競爭力在全球54 個國家與地區中,總體排名第23 名,相較於去年進步2 名,企業支持度排名也進步2 名為第六名。(參見本刊2016 年6 月號P30~31)

不過,曾惠瑾指出,政府相關單位因應今年初「浩鼎事件」所推動的高階員工延長集保等政策,配套方案仍不夠縝密。

好比現金增資員工認股需按當日收盤溢價立即課稅,然而股票一到兩年間處於集保狀態,何來資金繳稅?「在全球競逐人才之際,嚴格措施背後可能引發的負面影響,是政府必須周延考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