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損傷治療一大福音

新穎性神經導管 助患者神經再生

撰文記者 陳堂麒
日期2016-04-15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本身是骨科醫師的戴念國,從臨床上遭遇過的數千起案例,發想如何能更簡化但功能性十足的醫療器材。(圖/陳堂麒)

新穎性人工神經導管具有特殊孔洞與微溝槽設計,可促進發炎物質與養分交換,並導引神經生長。臨床前試驗證實,可有效促進缺損的周邊神經組織再生,同時避免自體神經移植造成其他身體部位神經的損傷。

文/陳堂麒


由於生醫材料可導引組織再生,因此在20年前,醫界便開始使用能導引受損神經生長的人工神經導管,一併解決神經接合手術的問題。

目前已上市的可降解導管中,有2種使用膠原蛋白(collagen)的導管,雖有胞外基質成份促進再生的優點,但由於分解速度較快,對於大間隙缺損(2.5公分以上)的修復效果,可能不及生物可降解性聚酯。

不過,台灣已經有公司投入神經再生生醫材料研發,並以生物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為基礎,成功研發出新穎的人工神經導管。

本身是一位骨科醫師,戴念國同時擁有結構工程碩士及材料化工博士頭銜,2014年他創立善醫生技公司,公司成立不到3個月,就獲台灣生技整合育成中心(Si2C)「育苗計畫」的青睞,今年3月,「新穎性神經導管開發」也獲得經濟部業界科專計畫A+的補助。

生物可降解的新穎神經導管

善醫團隊利用新穎人工神經導管具有特殊孔洞與微溝槽設計,促進發炎物質與養分交換,並導引神經生長。在臨床前試驗證實,可有效促進缺損的周邊神經組織再生,同時避免自體神經移植造成其他身體部位神經的損傷。

戴念國說,神經導管(Nerve conduits or nerve guidance channels)的功能在接合受損或斷裂的周邊神經,使其在導管內再生。但目前臨床上的瓶頸主要為中間隙(1 cm以上)神經缺損的再生。

臨床上,周邊神經損傷常藉由以下技術進行修補:⑴ 斷端直接縫合、⑵ 神經束縫合、⑶ 神經移植、⑷ 神經導管接合。

前2種技術僅適用於斷裂長度少於數毫米的神經缺損,缺點是容易在手術接合面上,產生大量結疤組織。

而神經移植技術以使用自體移植物(autograft)最為常見,堪稱是臨床上的黃金標準(golden standard)。但缺點就是取得來源有限,需在病患其他健康部位進行外科切除手術,徒增病患的苦痛,在取得神經移植段時,也可能也導致其他部位功能的損傷。

目前,善醫生技發展出一系列可降解的新穎神經導管,第一代神經導管具有特殊非對稱孔洞及微溝槽結構,第二代神經導管是加入銀耳多醣,第三代神經導管則是將導管表面改質,加入生長因子FGF1。目前這幾項產品已完成專利佈局,預計在2年內,申請美國FDA 510k認證。


導管內的特殊孔洞結構可促進管內發炎物質排出,加速神經細胞生長。
(圖/善醫公司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