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傑名
大學法施行細則規定,所謂學位學程,係指授予學位之跨院、系、所專業領域課程設計及組合。近年來,生命科學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因此在有關生命科學的研究領域當中,已漸漸不易以單一學術單位的研究能量做出極具創新的突破。
如今,進行各研究及學術單位專長領域之間的成果交流、教育人力整合及資訊資源共享,已成為目前生科研究領域發展的趨勢。
跨院校合作、分享與互補
跨院校合作模式通常是利用共同指導的方式,讓學生同時接觸學校環境及研究單位環境,而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專業教育及更廣的視野,並幫助學生將來銜接產業的需求。
國家衛生研究院學術發展處處長裘正健研究員表示,這種跨院校合作的學位學程,對於生命科學的高等教育有正面影響。
一般而言,各個學校招聘教師的名額多少都會有所限制,招聘進來的師資專長類別也不盡全面,因此裘正健認為,學術單位與研究機構合作,能達成師資互補的效果,讓學生有更多的方向去選擇及學習。
「過去在沒有學位學程以前,各大學通常是利用合聘師資的方式來補足校內不足的研究領域,是屬於院與單一研究人員的合作。而跨院校的學位學程是『院對院』或『院對校』的整體合作、分享與互補,這對生命科學人才的培育可以更有效率,擴展研究方向、領域及共享資源。」裘正健補充。
中央研究院與國衛院,為台灣目前主要從事生命科學領域研究的機構,近年來,已有許多所大學與中研院及國衛院合作辦理研究生學位學程,包括台大、清大、交大、海洋、中央、中興與國防醫學院等校。以下將舉出一些有特色的跨院校學位學程。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為此類跨院校合作制度的先驅,是由前國防醫學院院長馬正平、蔡作雍院士與前中研院院長吳大猷、前中研院生醫所所長吳成文院士等人推動下,於1992年正式成立。吳成文擔任國衛院第一任院長後,國衛院於1997年也加入成為國防醫學院生科所之共同合辦單位。
2003年國防醫生科所與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合作,成立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分子及細胞生物學組。國防醫生科所現有組別包含:分子暨細胞生物組、生物科技與化學生物組、系統生物組、理工生物學組及社會生物組。
其目的在培養生命科學專業人才,並提升國內生命科學研究水準以達到科技生根之宗旨。全體師資並以通力合作與整合為最終使命,共同培育生命科學教育及研發人才為主要目標與努力方向。
生命科學研究所師資,涵蓋國防醫基礎醫學及臨床醫學共13所研究所(生理及生物物理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科暨研究所、藥理所、微免所、生物及解剖學科暨研究所和醫學科學研究所等)、中研院所屬與生命科學相關之研究所(基因體研究中心、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及生物多樣性中心等)與某些數理科學研究所,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各相關研究單位之研究人員,共計約300多位研究人員。
「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
系統生物學是個跨領域的學門,除生物學、醫學外,也整合數學、物理、化學、資訊學、統計學和工程等領域。
「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是台灣大學整合生命科學院、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工學院、電機資訊學院、系統生物與生物資訊學研究中心,及中央研究院等單位之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相關領域的研究資源。
系統生物學為目前國際重點研究領域,然而台灣過去並無相關系所設立,因此,「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是國內首度結合跨領域師資所建立的系統生物學學程。並於2008年起開始籌設,2010年經教育部核定成立,並開始招收第一屆新生。
學程師資依研究專長可分為基因體、蛋白質體及醣質體、生物系統模擬與生物資訊四大學群,學群間師資相互整合形成本學程-「基因體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之兩主要領域,而學群間專長的互補,有利於研究範疇的拓展。
台大生科院院長郭明良表示,學程入學第一年會要求學生定期進行「實驗室輪轉實習」(Lab Rotation),讓學生在不同類型的純資訊應用實驗室(Dry lab)以及純實驗操作實驗室(Wet lab)之間學習並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