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微生物成為顯學,中興大學的黃介辰教授團隊利用植物內生菌,不僅可以促進作物快速生長與增加生物量而提前採收期,亦可抵抗逆境,甚至能使植物能分解具生物累積性的戴奧辛,進而可應用於分解殘留於作物植體中之農藥,降低健康風險。未來期能取代耗時的傳統育種技術及具爭議性的基轉作物,預計將會掀起另一波新形態的作物育種產業革命!該技術已獲得今年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的肯定。
撰文、攝影/李林璦
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生物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推估,2013年臺灣生物農藥產值約4.3億元 ; 而在全球的生物農藥市場中,微生物製劑類約佔75%,最為大宗,其中又以利用寄生作用殺死害蟲的蘇力菌(Bacillus Thuningiensis, Bt)產品最多,約佔七成,其次是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約佔四成。
近年來,微生物已經成為顯學,大家開始漸漸認知到「微生物才是地球的主宰」,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副院長黃介辰表示,所有的生物都是浸泡在微生物的大醬缸中,但這個醬缸並不是隨機分布的狀態,而是每個物種都有特殊微生物與之共生,在特定的位置就會有特定的菌存在。
黃介辰認為,「甚至打破了對物種的定義,物種應是一種人跟微生物共生在一起的集合體,缺一不可,若人去除掉身上所有微生物,除了消化功能首當其衝外,免疫功能也將大幅下降而失去身為人的功能。因此真正的『人種』可謂微生物與人所形成的生態系統。」
揭開內生菌與植物免疫系統的共生關係
黃介辰開始思索,植物是否跟人一樣擁有許多共生菌?
一般提到與植物相關的共生菌,通常都會先想到從土壤微生物著手,黃介辰在碩博士的學生時期,也是從堆肥中篩選出微生物來,做為生物農藥施用在土壤中,但卻時好時壞,無法有效發揮殺死有害菌之作用。
就在那時,黃介辰轉念,他認為,「就是由於我們對於土壤這種介質尚未理解透徹,因此有太多的例外會出現。」
接著,黃介辰開始鑽研植物內生菌,並看到不同的現象發生:內生菌進入到植物後,植物長得又快又強壯,以人來做比喻,就像是強化了免疫系統,讓植物有能力可以對抗生物性或非生物性環境壓力。然而其中真正的機轉仍尚未釐清,但顯然是被微生物進行了某些調控,並且僅有特定的微生物可以進入植物中,也讓黃介辰對內生菌越發有興趣。
一般認為,微生物製劑的作用不外乎是透過寄生於昆蟲和直接破壞病原菌,如蘇力菌,或是與病原菌競爭營養和空間、分泌對病原菌有害的代謝產物,以達到相互之間的拮抗作用,但內生菌造成的影響,顯然並非單純微生物之間的拮抗作用,也並非是寄生作用。
黃介辰進一步解釋,就如同現在利用強化人體免疫系統來進行癌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