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搶搭這一班醫療電子列車?

撰文記者 鄔麗.巴旺
日期2014-03-07
替代圖

文\鄔麗.巴旺

根據Databeans 的市場調查數據顯示,全球醫療電子市場2011 年至2016 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可望達9% 穩定成長,至2016 年前,可達到2,432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

Databeans 同時調查,目前醫療電子IC( 半導體) 元件市場主要包括MCU(微控制器)、Power(電源)、Sensor and MEMS(感測器及微機電),又可分別達到2.89億、1.97 億及1.39 億美元; Sensor and MEMS、Power至2015 年之年複合成長率 (GAGR) 預期可達17%、14%。

今年1 月8 日,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教授Dr. Peter Fitzgerald,同時是台灣上傑洋創投基金專業管理合夥人來台,他表示,「全球智慧型醫療電子開發正以爆發性速度成長,成為美國矽谷與以色列醫療器材創新團隊的熱門領域。」

如此一來,以上的市場數值可能低估許多,未來二年內,醫療電子的翻倍成長,市場更難以估計。加上醫療電子產業利潤比消費性電子產品要高出許多,除既有業界之外,近年來包括半導體以及軟硬體等電子業者,開始積極投入,更多新創公司前仆後繼跨領域涉足醫療電子領域。

本刊從訪談各醫療電子計畫研究團隊的過程中得知,不少計畫主持人都非常積極接觸國內的電子業界,以尋求研發後下一步的產業化合作機會;也籌畫新創公司,希望將研發成果持續進行商業化發展。

鴻海、聯發科、廣達

台灣電子和半導體科技廠開始跨足醫療電子,在3、5 年前逐漸浮上檯面。

在缺乏新的殺手級應用,加上台灣電子市場成長趨緩,不少IC 和通訊廠開始努力發掘其他新興產業及應用,在興起的生物科技中,連結性最接近的醫療電子就成了一個可以期待的領域。最主要原因,還是由於醫療電子被認為在未來十年內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投入比較早的有鴻海(2317) 和廣達(2382),爾後經濟部為推動台灣新興電子醫療廠商朝向高附加價值、智慧型醫療產品布局,結合了工業局、工研院與各大廠商協助,如今,奇美、台達電(2308)、明碁、研華(2395)、廣積(8050)、信邦電子(3023)、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宏達電(2498) 等大廠,也都沒有在名單上缺席。

鴻海透過永齡基金會捐資了150 億台幣給台灣大學,其合作的「永齡生醫工程館」預計2014年第一季可竣工。除建立癌症中心及癌症質子治療中心,雙方還將合作從幹細胞、輻射醫學、智慧型醫院、醫療電子、機光電材料等,全面發展尖端生物、醫學、工程產學合作,開發各類醫療電子產品,大有未來將成為「生醫工程」產學大聯盟全球育成中心的企圖。2011 年,IC 龍頭大廠聯發科也和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共同成立「臺灣大學-臺大醫院-聯發科技創新醫電研發中心」,投入無線醫療電子元件與系統之創新技術研發,並由台大電子所教授呂學士擔任主任。

呂學士以專精CMOS 技術開發生物晶片聞名產學界。「聯發科技—台大創新研究中心」未來將朝向生醫信號處理、無線暨醫用系統、生醫感測積體電路與國家級卓越臨床試驗四大方向,研究計畫則採「業界出題,學界解題」的產學合作方式。

呂學士指出,「半導體的特色就是可以大量生產,可以有非常精密的電路設計,能提升設備的智慧,且大量生產後更可以降低成本,讓設備變得更為便宜。」

廣達於2007年成立醫療電子部門,並於2008年以「醫療級骨科診斷裝置(ADSI)技術開發計畫」獲得經濟部科專補助,其研發的技術是以無輻射及體積小的聲波振動,偵測具臨床意義的大腿骨質密度,量測髖關節鬆脫等症狀,期望為骨科醫師開發新的診斷設備。

明碁、台積電、台達電

在電子業中,動作最積極的要屬明基(BenQ)友達集團,鎖定高階醫療器材、醫院終端,並佈局遠距醫療和照護市場。

明碁友達集團董事長李焜耀在今年1月公開演講時稱,BenQ集團10年前就決定進入醫療布局。目前醫療相關的關係企業,包括專注品牌推動的明碁電通(原佳世達)、各種消費型醫用材料的明基材(8215)、發展高階超音波設備和手術台耗材的明基三豐(4116)和明基醫院等,醫療事業年營收30-40億台幣。友達(2409)近期也與客戶進行開發,推出數位X光感應器。

其中,明基材(8215) 旗下的隱形眼鏡事業持續成長,已經闖出美若康、綻美2大品牌;明基三豐(4116)則預計最快兩年內將申請從興櫃轉掛牌上市,明碁三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