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 熱議生物經濟

撰文記者 吳靜芳
日期2015-09-14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整理 / 吳靜芳、楊傑名

行政院於9 月7日至9日於台北市福華飯店舉行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io Taiwan Committee, BTC),今年以「生物經濟」為重心,探討製藥、醫材、長期照護、食品及農業的未來政策走向。政務委員顏鴻森致辭時指出,政院在討論產業大方向時,特別將生物經濟獨立於「生產力4.0」,希望能增加生物經濟的創新動能。

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丁詩同則指出,生物經濟已是已開發國家的主要政策方向,相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歐盟,台灣目前的特殊課題即為長年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未來可利用ICT優勢加值農業、工業與健康產業。而過去5年,台灣生技產業以每年產值7.55%成長,比其他產業表現要佳。台灣此時投入大量研發可增進規模報酬、培育高階人才並拓展國際市場,有益環境永續、產業多元化發展。

丁詩同指出,預估2020年,生物經濟將佔GDP 達14%,有機會挑戰新台幣4兆元。政府現階段應改善相關法規,提供更好的環境及誘因,持續加強跨領域產業人才培育,建制良好產學合作平台,加速國際品牌建立。


製藥及其服務產業

科技部生科司司長 蔡少正

製藥產業目標在2020年透過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值達到新台幣1,000億元,並產出3家營業額達新台幣100億元之製藥旗艦公司,產業附加價值率達35%;2025年目標達到新台幣1,400億元的產值,產業附加價值率達37%,至少一家營業額達新台幣300億元之國際級旗艦公司,最終目標是把台灣作為全球藥品研發重鎮。

國內外現階段進行臨床階段的產品共計151項,其中又以臨床二期的產品最多,達64項。獲FDA核可進入臨床試驗約63項,國人自行研發的新藥有7件在台上市,可以說製藥上下游價值鏈能量十分充沛。

不過我國製藥產業十年來,複合成長率3.3%,低於全球平均5%,表示仍有進步空間。目前可以觀察到,國內基礎研究充沛,但產學橋接轉譯待強化,和國際接軌也仍不足;新藥選題及國際市場布局也待加強。未來,政府努力方向包括: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推動開發具利基新藥、加速技術開發與商品化、活絡聯盟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等數個面向。

中央研究院院長 翁啟惠

我們應該檢討基礎研究的選題過程,例如考量這些研發計畫對國人健康及世界市場的影響力,而非期待目前發散的基礎研究架構可以產生具商業化意義的產品。科技部應聚集專家學者,商議哪些是必須解決的重大議題,據此徵求計畫解決方案。且在人才延攬方面,也應該要有策略與誘因。

至於如何讓ICT投資生技產業,我們必須了解,ICT規模太大以至於沒有彈性去考慮其他產業的發展機會,我們一定要從創新角度去思考兩個產業的合作機會在哪裡。

上騰生技顧問董事長 張鴻仁

行政院訂定的目標不夠積極,從產業現況來預估,很輕易就可以超越行政院訂定的2020年和2025年目標,行政院這樣的官僚態度應該要避免。再者,經濟部在擬定未來規劃一向使用「產值」做為評估標準,但若有些公司的獲利等於產值、或授權就是產值,一個小公司產值新台幣10億元等於賺進新台幣10億元,國家要怎麼評估這個數字?對整體產業有什麼含意?經濟部必須跳脫傳統製造業的思維去看生技業的「產值」。

美國維梧創投管理公司合夥人(VIVO Ventuares) 孔繁建

健康醫藥產業正在急速全球化,台灣的醫療產業發展需要走國際化路線才有競爭力,因此經濟部或科技部在訂定指標的時候,不要侷限於台灣本地公司。

20年來,全球生物科技已經經歷3波發展,從第一代生物製劑如胰島素,到單株抗體以及目前最熱門的免疫及細胞療法等等,台灣研發界對這些創新技術不陌生,但BTC的規劃仍較十分傳統,代表技術落實產業的環節相當薄弱。

我認為這肇因於台灣生技界的先天侷限。台灣產業上、中、下游分工太明確,在研發選題的時候缺乏行銷考量、市場調研等,浪費很多時間、資源和機會成本。研發端在做選題、技術轉譯的時候,應該要導入業界的行銷團隊;業界開發過程也應保持研發端的投入。

台灣資金充沛,但缺乏優質的資金形成(capital formation)過程。產業如果要達成政府的目標,必須有海外及中國併購的策略。

環瑞醫董事長 李祖德

現在生技產業面臨的課題是:要急起直追還是坐著投降?經濟部必須大膽點火,促成生技新創產業跟創投接軌。金管會必須擴大生技類股資本市場規模,應該訂出3年後生技產業1.2兆的資本市場規模。再者,永續型生技創投基金必須能掛牌上市,才是產業強心針。

國發基金應積極與國內創投基金成立相對基金(matching fund),並提高生技產業投資比例,會比散戶操作對於生技業幫助更大。最後,產業與政府看法不一,政府應協調重新檢討資源分配。

中天集團總裁 路孔明

科技部應逐年提高科專執行金額,從16%提高到30%。衛福部應該對特定疾病新藥制定快速審查通道(fast track),並明確制訂高階醫材法規及審查能力。未來政策方面,政府應開放老年照護企業成為營利法人,才能接軌民間資金。在人才方面,應鼓勵高階人才投入產業,調降高階人才所得稅率,例如以15%的單一稅率增加人才來台或留台誘因。

兩岸生技醫藥及高階醫材,應開放等額項目對接,避免重複執行人體臨床試驗,雙方確認安全無虞後給予上市。此外,目前在生技研發上,很多中心及法人分屬不同單位,但都競相發展類似新藥,這是沒有必要的資源浪費,跨部會應明確整合聚焦。


醫療器材及其服務業

經濟部技術處處長 傅偉祥

台灣目前醫材產業多以診斷監測與治療醫材為主,未來將擴大至病前健康與病後照護的應用範圍,政府亦朝2個方向努力,第一,加速推動高附加價值醫療器材開發,完善產業環境建構及培育國際品牌,促進台灣醫材產業進入全球產業鏈,帶動台灣成為全球創新醫療器材發展重鎮。

第二,強化台灣醫療器材製造業服務化,連結ICT 技術與創新價值,育成智慧健康與醫療服務新興產業,以服務帶動製造業銷售。未來政府將強化醫材創新研發能量、加速利基醫材技術開發與商品化、投入智慧健康醫材之研發及建立其服務驗證平台。

2014年台灣醫材產值為1,232億新台幣,經濟部目標2020年產值提昇至2千億新台幣,2025年則達到3千億新台幣。

Lin & Associates 全球法規顧問公司總裁 林秋雄

日本通過藥事法,把藥與醫材分開,透過全球醫材法規協和會(The Global Harmonization Task Force,GHTF)將醫材分為四類,這樣的分類與歐盟與美國的規定不同,目的是為了防止國外的產品進入,進而保護國內產業。

中國的法規與政策則是跟著美國走,因為中國希望醫材產業發展起來之後可以賣到海外賺錢。因此台灣在發展新的法規時,應考慮我國要走什麼樣的路線,建議可以由政委或是更高層級的相關跨部會人士組成一個特別小組,來共同決定政府未來醫材的走向。

益安生醫總經理 張有德

高階醫材最重要的是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Unmet medical need),這個需求的來源一定是從醫療人員端發現的,然而目前台灣醫療人員參與高階醫材的研發與發想仍有相當的限制,雖然相關法規已鬆綁,但仍有許多學校或單位的內部規定限制醫生需以個人名義參加。

加上現在醫生與顧問都是不被允許拿股票購買權(stock options),業者只能用鐘點費的方式來請醫療人員參與,但醫生與顧問都是希望能參與公司長久的發展,也期待能分享未來突破性成果與發展,政府應該要有一些更彈性的方法,尤其是新創公司的資金不多,能夠吸引專家的就是股票購買權,讓大部分的醫療人員參與開發,才能帶動發展。

國立成功大學研究總中心主任 蘇芳慶

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產值一直以來都大於製藥產業,台灣有很多傳統產業過去也一直努力經營。然而,對於全球性的醫材人才培育方面,教育部與科技部應該可以更加努力,過去比較注重製藥與生技領域的培養,而醫療器材產業事實上跨越了科技法規到經營管理層面,這是台灣一直欠缺的,教育部應積極增設醫材相關學程、研究所,與產業界合作培養第一線真正需要的人才。

政府也應積極設立跨國研究中心,帶動醫療器材到國際上。未來的重點在於台灣醫材應發展出自己有特色的策略及行動方案,可以以大學創新為核心,整合產業科技的型態,衍生新的醫材公司。另外,也建議經濟部在補助經費時要投入更多予產業界。

...

下一篇
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