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管署近幾年參考國際最新趨勢,陸續規劃、推動防疫科技發展政策,透過建構整合性雲端防疫資訊行動應用,提升跨機關資料交換加值運用,也導入大數據分析、行動裝置、人工智慧、影像辨識、AR/VR及物聯網等新技術,提升中央及地方整體的防疫系統。
2月4日,中國工信部發布《充分發揮人工智能賦能效用、協力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議書》。
倡議書內容簡短卻目標明確指出,快速集結產業和組織科研利用AI技術,充分發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應用的時機、借力AI技術保障防疫期間工作、生活不受影響,以及優化AI為病毒基因定序、蛋白結構、疫苗/藥物等研發效用。
這可能是歷史上首次將AI技術大規模應用在公共衛生事件的政府倡議。不過,距離新冠病毒爆發地938公里外的臺灣,卻真正在政府防疫上,實際把智慧數位科技展現得既迅速、且淋漓盡致。
連結資料、大數據分析
建置「零時差」警報系統
3月初,一篇由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王智弘(C. Jason Wang)參與撰寫,論述臺灣針對COVID-19防疫措施的報告,登上頂尖醫學期刊《JAMA》。
根據先前預測,臺灣被認為可能是這波疫情中,受影響程度第二高的國家,但隨著防疫政策奏效,臺灣確診人數名次越來越往下。
該報告剖析指出,臺灣與中國人民往來密切,在疫情初爆發的年節期間,立即啟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將國民健保資料庫和移民署海關出入境資料彙集,並把旅遊史與臨床症狀連結,建置「零時差」警報系統,並且透過主動尋找有流感症狀的患者,重新進行COVID-19篩檢等措施,提高了疾病發現的機率。
17年前,臺灣在經歷SARS橫掃、封醫院、國宅又封校的衝擊後,修改了《傳染病防治法》、《疾病管制局組織法》、《衛生署組織法》等法規,也納入各種防疫配套措施。
副總統陳建仁在接受《日本產業經濟新聞社》專訪時表示,「SARS對我們來說,是公共衛生上一個很大的教訓,但是我們從教訓中學到如何好好的準備,來因應新的挑戰。」
此次,除了SARS血淚換來的危機應變,衛福部、疾管署與各部會也劍及履及,利用大數據分析、啟動電子化、打通資訊流等防疫科技都超前布署。
疾管署投入科技防疫「疫不容辭」
事實上,疾管署為了第一時間掌握各種傳染疾病的疫情,早於2014年即推動「防疫雲」計畫,該計畫利用監測系統(Surveillance System),蒐集來自全國與傳染病相關的龐大資料,包括傳染病通報、急診室及門診住院等就醫資訊。
藉由雲端資料共享與加值機制,建立一套完善的防疫通報程序及平台,讓地方衛生單位加入防疫,縮短各區衛生單位傳染疾病通報時間,讓監測機制化被動為主動,即時掌握病原體流行波動。
疾管署近幾年也參考國際最新趨勢,陸續規劃、推動防疫科技發展政策,建構整合性雲端防疫資訊行動應用,提升跨機關資料交換加值運用,也導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