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傑名 圖/吳靜芳
事例一 去年國內發生最大缺藥潮,從浣腸劑缺貨開始,許多低價老藥包含維他命A 眼藥膏( 治療乾眼症)、腦新( 緩解頭痛)、黃藥水( 保護傷口消瘀青)、安皮露( 治療香港腳) 等藥品都傳出停產或缺貨;醫院內針劑類抗生素、治療梅毒敗血症的盤尼西林、替卡西林、治療兒童感染的抗生素糖漿、口服心律不整的藥奎尼丁、氯黴素眼藥水等更是斷貨。
事例二 去年1 月27 日,罕病基金會在接獲第一個病患打電話告知無藥可打,引起用藥病友社群恐慌。深入追查,發現原因是藥價調整公告時間短,且新公告藥價較專案進口價格低,因此當新舊藥價轉換時,有些醫院無法釐清該如何收費,於是就先凍結該藥的處方開立,以致發生病人拿不到藥的窘況。
事例三 健保署新規定抗憂鬱症相關藥物必須是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開立,造成許多病患和醫師不便。因為憂鬱症已是常見疾病,如果每次都只有精神科醫師才可以開藥,未來恐將難以應付…。
根據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藥署)統計,近5 年,台灣缺藥項目已爆增超過10 倍,預計未來缺藥、斷藥、換藥問題將持續襲擊台灣民眾之用藥需求,成為主管單位和社會各界不能不重視的國家醫療議題。
2013 年,台灣成為國際醫藥品稽查協約組織(PIC/S) 組織第43 個會員國;2014 年,食藥署要求台灣所有藥廠全面實施PIC/S GMP,至今已有東協10 國、瑞士、瑞典、澳洲與加拿大等國直接承認台灣之GMP 查核結果,製藥品質提昇至國際標準有利出口。
然而,製藥品質的升級必然大幅增加藥廠投入成本,卻遇上中央健康保險署( 健保署) 連年砍了超過10 次的藥價。雙面夾攻下,部分藥廠因收支不符經濟效益只好紛紛停產,導致民眾換藥、缺藥及斷藥等用藥安全問題,也是大家普遍認為造成缺藥潮的主要根源。
於4 月15 日藥品政策改革推動聯盟( 藥改盟)舉辦一場主題為「換藥、缺藥、斷藥對民眾用藥安全之衝擊」的論壇中,主持人– 台大醫學院教授、景康基金會常務董事康照洲指出,「缺藥問題從前端製造、藥品引進、後端給付到病人取得等各環節都存在問題,」他認為,無法用相對簡單的藥價問題解釋帶過。
因此,藥改聯盟邀集各方專家學者從法規、政策、專業面以及最重要的,從民眾的角度,來討論用藥短缺的問題。
認識「藥品政策改革推動聯盟」(藥改盟)
為持續改善台灣藥品政策及環境,促進台灣整體藥學及產業環境合理發展,共同推動藥學、藥業改革的理想,並超越政黨、政治、個別及團體利益,在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的發起與號召下,學者專家及15大藥學相關全國性公、協會經過多次討論與研議後達成共識,共同組成「藥改盟」,並於2015年9月19日下午於台北舉行成立誓師大會。
發起的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成立於1983年,乃在19位熱心藥學教育、關心台灣藥學發展的臺大藥學系友號召下成立,旨在獎助藥學教育設施,提倡藥學研究並促進藥業發展的非營利組織。
藥改盟未來將透過各領域中生代學者、專家及產業代表所組成的菁英小組,針對當前法規(如品質)、制度(如合理給付)及教育服務等用藥環境問題改革,定期分組討論,期在科學實證下提出確實可行的合理解決方案,並定期舉辦研討會向外說明,提出「以病人為中心的藥物(品)白皮書」供政府施政參考,並監督其落實。
康照洲表示:「藥改盟希望能藉由打造產、官、學的建言平台,達成民眾、政府及產業『三贏』;以及開發生技新醫藥、疑難雜症有解藥、大小病痛不缺藥、身體健康免服藥的『四藥』目標。」
品質與藥價翹翹板 平衡點在哪裡?
台大藥學院副教授沈麗娟首先直指問題核心,「原料藥要有源頭的管理沒錯,但問題是,每項原料藥品都必須符合PICS/S GMP,目前國際上連美國都做不到。」
沈麗娟非常肯定食藥署為提昇台灣藥品品質之作法,「我們的藥品競爭力是增加了,但是否一下子把規格拉到這麼高規格、難以執行的程度,可能需要趕快思考,因為缺藥問題已不斷浮現。」
沈麗娟認為第二項嚴重的問題是健保給付價,她說:「目前台灣健保核價大致是國際中位數再打6 ~ 7 折,雖然健保核價機制近年有些改變,但若總是要求要低於國際中位價的話,未來,新藥核價的速度可能會被排在最後順位。」
當某些產品真的沒辦法符合健保給付成本時,業者被迫退出健保市場,民眾只好自行購買。另外,國內藥廠停產後,有些藥品用「專案」進口,但必須用10 倍高價來取代,甚至有些因為沒有相同產品或專案,只好改用化療、毒性較高的藥品來治療病人。
「如果不注意一些藥品的停產的話,可能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和代價。」她說。
此外,健保醫療專業給付嚴重偏低,是台灣另一項嚴重的問題,沈麗娟表示,「台灣藥費已是世界低,整體專業給付相對更低,跟國際至少差了5倍!」因此,醫院只好被迫「以藥養醫」,也就是健保藥品給付價與醫院實際購買價之間的「藥價差」成為主要收入。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李蜀平直接指出,台灣目前醫院的收入來源由多至少普遍分為:藥價差、停車場收費、商店街盈餘、殯葬業務、門診及開刀費用。
李蜀平還點出台灣目前幾個荒謬現象,「藥品比糖果便宜、點滴比紅茶便宜、心臟按摩比腳底按摩便宜。」他表示,這是過去大家一直避而不談的事情,然而愈來愈多醫院開藥傾向選擇利潤較好的品項,而非以品質做為優先考量,所謂的「藥價黑洞」將日益嚴重,「我們要正面處理這些問題。」李蜀平強調。
建立緊急缺藥機制 解除用藥危機
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則分享去年發生一項治療罕見疾病紫質症(Porphyria) 之藥物—血基賞濃縮注射液(Human Hemin, Normosang) 缺藥的實際案例。
台灣目前大概僅有20 多位紫質症病患,去年1月27 日,罕病基金會接獲第一通無藥可打的電話通報,引起病友社群恐慌。原來,藥價調整公告時間很短,新公告藥價又比專案進口價格低,新舊藥價轉換時,有醫院無法釐清該如何收費,於是先凍結該藥處方開立,導致病人拿不到藥。
病友會會長發起病友連署書,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及健保署表達對缺藥的不解與擔憂,希望不要影響病患用藥權益。
事實上,當時可能連醫師也搞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