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後是台灣電子大廠 ICT醫材新貴出列!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9-21
EnglishFrenchGermanItalianPortugueseRussianSpanish
開版圖

全球2,300億美元的數位醫療市場,

大立光、台積電、鴻海、友達、宏碁、廣達、台達電、緯創與聯發科等,

臺灣一線電子大廠深佈局遠出乎你想像。

大立雲康、華碩健康、緯創生技投控、佳世達、仁寶智寶,

鴻海M次集團、廣達BU12、光寶skyla等等,

電子大廠暗藏多年的祕密武器,如今昂首出列。

他們多半鴨子划水,正陸續踏軍生醫市場,

這些生醫新貴,也引爆「EE」人才黃金時代。

(即橫跨電機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及醫學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資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跨足生醫,是當今世界最紅的科技潮流,

新波瀾時代大起,臺灣憑藉厚實的電子業根基,有機會成功轉型嗎?

讓我們拭目以待!

企劃:鄔麗 . 巴旺 採訪:蔡立勳、王柏豪 撰文:蔡立勳 攝影:林嘉慶、蔡立勳


5月下旬,由時代基金會與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共同主辦的生醫媒合會,首度以數位醫療為題,邀集8國、21家新創生醫公司參加。

這樣的活動,在國內並不罕見,但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台積電、鴻海、群聯、友達、宏碁、廣達、台達電、緯創與聯發科等一線電子大廠,有志一同地出席了。

看好全球2,300億美元的數位醫療市場,國內電子大廠首次同臺,一起參與生醫媒合活動。


時代基金會與行政院國發會共同主辦的生醫媒合會,以數位醫療為題,邀集8國、21家新創生醫公司參加。


宏碁在2017智慧城市展上展出的一款視網膜健康檢測系統– VeriSee。

電子廠跨足生醫 股王大立光也來了

6月14日,大立光召開股東會,每股配息63.5元,再次發出臺股有史以來的最高股利,截至9月14日,大立光股價已來到5,650元,股王地位,無人能撼動。

股東會後,以往給人省話印象的執行長林恩平,這次在記者會上,卻侃侃而談大立光的下一步。讓他顛覆作風的,就是他手上一顆直徑約4~5公分,看似牙線盒的睡眠偵測單導心電儀。

「以往的心電儀都要貼片,我們現在要做睡眠分析,這個(心電儀)比較簡單,只要一個圓圓的東西……」林恩平滔滔不絕。

過去,大立光為iPhone打造鏡頭,叱吒全球光學產業。現在,要用這顆心電儀,打進生醫產業。

林恩平指出,使用者只要將心電儀放在胸口,就能自動記錄人體的心電波圖及數據,並上傳至雲端,分析其睡眠品質,並將蒐集的數據圖表化,傳回用戶手機,避免使用者發生睡眠中止。

不僅數據具有可信度,更排除現有的有線心電儀,必須連接一大串線路的困擾。

目前,該產品已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中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核准,預計今年底,就能獲得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進軍兩岸醫療市場。

這項產品,來自大立光投資3億元、持股四成的大立雲康;背後技術,則是林恩平的臺中一中老同學、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彭仲康所發明。

為此,大立光也在醫療領域招兵買馬,籌組近50人的團隊。由哈佛大學負責軟體和數據分析,大立光則負責硬體生產、晶片製造。


彭仲康是大立光跨足生醫的關鍵人物之一。(圖/翻攝自交通大學網站)

從投資到代工 大廠各擁佈局心法

資通訊(ICT)、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跨足生醫,已在全球掀起新波瀾,成為顯學。

事實上,面對這一波狂瀾,傲視全球資通訊產業的臺灣電子大廠,「嗅到的風潮可以比大家想像的更早」,一位曾在緯創任職,現轉入無人飛機領域的高階主管向本刊表示。

電子業默默投入佈局,久者,甚至已經超過十年。這位研發主管透露,當早些年臺灣生醫業大張旗鼓時,許多電子業者,不知道早已反覆在內部討論幾次,該如何跨足生醫業的對策。

「可能受過去代工角色的影響,一貫低調沉默的作風,大家都是做做,但不太愛說,」他更形容,「我們都已經是駛在大海上的船,颶風狂潮要來了,我們會聞不到嗎?」

不只股王大立光,國內許多電子大廠,包含鴻海、華碩、廣達、台達電、台積電、佳世達、聯發科、宏達電、緯創資通、光寶與仁寶等等,舉凡能叫出名字的廠商,都踏進生醫產業了。

這些國內電子業在生醫領域佈局,或直接投資、成立子公司,設立相關部門,或接受國外大廠代工訂單等。

默默培育多年的秘密武器,現在都已壯大結實,許多產品,也陸續問世。

投資、成立子公司

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電,投資了全球第二大的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製造商Optovue,旗下生醫電子部門也於2010年5月獨立,成立達爾生技。

2015年1月,台達電也宣佈,結盟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旗下生物工程與納米科技研究院,成立「台達-IBN生命科學與診斷實驗室」,初期將投入傳染病檢測技術,開發可攜式微型即時疾病檢測系統。

今年3月,達爾發表第一臺由臺灣自行研發、製造的全新微型電腦斷層掃描儀DELPet-μCT,可提供活體高解析度之電腦斷層影像,鎖定基礎醫學研究、新藥開發與轉譯醫學研究等應用。預計第三季起,陸續在臺灣、日本與中國上市。

近年對於物聯網、生醫領域高度關注的宏碁創辦人施振榮,也參與發展液態切片的合度生技募資,泛宏碁集團(包括智基、智融基金及緯創)則投資高階醫療檢測廠瑞磁生技,持股近兩成。

緯創於2016年底投資6億元,成立緯創生技投控,其成立的緯創醫療,也在中國重慶興建GMP廠房,預期將投入生產非侵入式病毒檢驗設備。

此外,緯創也轉投資馬雅資訊,開發病床資訊整合設備。

今年6月,美國機器人行動輔具公司Bionik Laboratories,也與緯創簽署開發合作協議,將共同研發下半身輔助機器人,推出平價智慧行動輔具,進軍醫療機器人市場。

不僅如此,緯創先前也在股東會中,通過修改章程營業項目,新增銷售治療儀器設備、智慧行動輔具、一般診斷用X光機等業務,擴大生醫產業佈局。

華碩則利用子公司華碩雲端建立的數據平臺為基礎,與秀傳醫療體系合資成立華碩健康,與IBM Watson、瑞士醫療數據公司Clinerion合作,搶食精準醫療商機,團隊開發的照護機器人將於今年第四季上線。(相關報導請見後文)

打造集團式佈局

已佈局生醫版圖十餘年的佳世達,成立了明基三豐醫材、明基材料、明基電通、明基口腔醫材、明基口腔透析,並在中國南京、蘇州建置明基醫院。範圍包含醫療服務、專業醫療設備耗材與個人健康照護。

鴻海分別透過旗下永齡健康基金會、樂活養生健康次集團,以「戰勝癌症」為核心,在生醫領域動作頻頻,也與全美首富醫師黃馨祥、日本軟銀(Softbank)社長孫正義,以及負責籌建中國國家基因庫的華大基因合作,籌組抗癌聯盟。(相關報導請見後文)

電腦週邊製造廠仁寶,透過投資擴大佈局,加速「醫療IT化」進程,從工業電腦廠安勤的醫療健身設備,一路切進血糖機、試紙等生物感測領域。主攻醫療雲的全資持股子公司智寶,也拿下葡萄牙業者的電子病歷代理權。

此外,仁寶也分別與長庚、運動品牌大廠合作,開發醫療智慧衣與智慧運動衣。甫落幕的世大運,也在選手村使用其開發的互動式智能運動地墊Stampede,紀錄使用軌跡與大數據分析,協助運動員調整姿勢。

然而,仁寶也瞄準新藥開發,於2013年底與信東生技合資成立創佑生技,自美國Advaxis授權引進ADXS-HPV免疫治療性疫苗,以治療感染HPV之各種癌症與相關癌前病變為標的。(創祐生技報導,請見本刊2017年5月號)


永齡健康基金會、樂活養生健康次集團在生醫領域動作頻頻。


佳世達科技總經理陳其宏期許臺灣能成為充滿高附加價值的醫療產業島。

成立生醫相關部門

光寶網羅工研院團隊,2011年成立生技醫療事業部,自有品牌「skyla天亮」迄今行銷54國。去年3月,則在新加坡成立首座海外生技研發中心,針對急診與遠距照護市場,發展定點照護產品。

2013年起,陸續推出全自動多功能獸醫專用生化分析儀VB1、小型全自動臨床化學分析儀skylaHB1,去年8月,則推出自主研發製造的糖化血色素定點照護分析儀skylaHi。其中,skylaHB1已取得中國CFDA認證,將進軍中國市場。

筆電代工龍頭廣達,旗下BU12事業部攜手麻省理工學院、國內多家大學,致力發展智慧醫療。(相關報導請見後文)

智慧型手機大廠宏達電,也另行成立健康醫療事業部,找來曾任Google中國研究院院長的張智威接掌,目前成果包含APP「用藥通」,以及可以自主診斷13種疾病的HTC Tricorder。

同時,聚焦AI應用,以成為醫療領域的「AlphaGo」為目標,並與VR部門合作,產品已實際應用在外科手術教學。(相關報導請見後文)

至於聯發科與臺大、臺大醫院合作的「醫療電子創新技術研發計畫」,也於今年7月發表成果。運用穿戴式生物感測技術,以及最新的生理訊號分析方法,早期診斷、預防由心房顫動所引發的中風及心臟疾病。

打進國際大廠供應鏈

晶圓廠龍頭台積電,也挾帶技術優勢,打進全球基因產業龍頭Illumina的供應鏈,該公司定序儀器的核心晶片,都是由台積電製造。

華碩旗下研揚科技的子公司醫揚科技,於去年12月21日掛牌上櫃,為集研發、製造、行銷於一體的全方位醫療設備解決方案廠商。

醫揚主要產品包含生理監測系統、行動護理系統、長照照護系統、行動醫療輔具等四大項目。不僅以自創品牌「ONYX」進軍歐美,也順利打進飛利浦(Philips)等國際大廠供應鏈。

不怕燒錢  善用製造能量、市場連結

在這個電子業紛紛加快轉型腳步的年代,生醫儼然已成為下一片沃土。各家大廠佈局現況,領域與策略雖不盡相同,但各展所長。

雖然,有質疑聲浪認為,電子大廠只是為了試水溫、炒話題,而「跨足」生醫領域。

不過,一位不願正面接受採訪的電子廠投資長反駁,「我們其實知道生醫跟電子業很不同,正因為這是一個相當需要耐心,等待產品研發、臨床試驗、上市審查的產業,需要大把大把投入經費,我們並不怕燒錢,只是更作法更務實、謹慎。」

當本刊試圖約訪更多電子業的生醫新貴時,確實也遇到一些婉拒,「皇家禁衛軍,還是不要輕易亮相好!」某大廠公關幽默表示。

 佳世達科技總經理陳其宏則分析,臺灣過去「少樣多量」的大規模製造模式,將切換到中國。

「取而代之的,是進入高附加價值、速度比較慢、門檻更高的生醫產業,這是我們這代的使命,我們很努力,也期許臺灣能成為充滿高附加價值的醫療產業島。」他正色道。

集邦科技生技產業分析師劉適寧和蔡尚燐指出,電子廠還有其他方式能與生醫結合。

不少新創醫材公司規模較小,雖然產品已有初步的概念驗證,但不見得擁有資金投入生產,更別說大量生產時,會面臨的機電整合、製程問題,「而這些電子大廠現有的製造能量,未來就可以成為他們背後的支持。」

相較臺灣電子產業的發展規模與歷史,國內不少電子大廠除了自行投入研發,也能善用與國外資源的連結,積極卡位這波跨生醫大戰。

或許,成果堪稱剛起步,未來,這群背後都是電子大廠的生醫新貴,是否能在這片沃土,為電子大廠開闢出綠意盎然的「第二春」,也還需要一點時間檢驗。他們將如何改寫產業發展,讓我們拭目以待!


劉適寧和蔡尚燐分析指出,電子大廠現有的製造能量,是新創醫材公司背後的強大支柱。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