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眾家市調機構預測,感測器市場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成長,新技術的介入及法規的管制是影響市場最大的兩個因素。新技術可驅動市場成長,而法規限制的改變可進一步擴大市場,並加速新科技進入的範圍和速度。
撰文/楊穎鋒
感測器的需求大增主要起因於物聯網應用範圍擴張,從工業4.0、自駕車、送貨無人機到精準醫療,無處不見物聯網的身影。
物聯網的目標雖是萬物聯網,但核心精神仍在於大量數據的搜集、串流和交換,經過高速運算後提供即時的資訊,做為判斷的依據。感測器在數據的搜集上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感測器的種類和數目要足夠、齊全,才能搜集大量且多樣的資訊。
生物感測器及檢驗試劑也屬於感測器的一種,只是聚焦在感測生理參數和量測生化反應,以做為生理狀況或生化指標的監測。在智慧醫療、環境監測及居家安全監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生物感測器全球市場563億美元
生物感測器的普及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在於取得大量、長期、穩定的健康資料,加以追蹤分析,提供預測性或是指導性的分析建議,改變個人的行為促健康狀況,降低社會福利的支出。例如,透過即時的檢測和資訊分享,可以有效地監控傳染病的疫情,避免大規模地快速擴散。
根據統計,全球感測器市場約為563億美元,其中以半導體製程製造的感測器或被動元件全年需求約93億個,122億美元。全球生物感測器市場在2014年約為129億美元。
生物感測器在2020年時的市場估計,包括Markets & Markets、Kalorama Information、Yole Reports、Frost & Sullivan及Deloitte等各家市調機構間雖存在不同的預測值,但相較於2014年都呈現成長的趨勢。估計到2020年時,市場可達到170至225億美元,至2022年時預期可達到270億美元。
以生物感測器在醫學上的終端應用之一,定點照護檢驗(Point-of-Care Testing, POCT),其終端產品的市場在2021年以前可達到370億美元。
新技術介入與法規管制是影響主因
各家市場預估值不同,主因是對驅動醫用感測器市場成長的因素不明朗,其中又以新技術的介入及法規的管制兩項影響最大。
手持式及穿載裝置的功能擴充,可以經由App及簡易感測器的組合,以非侵入式方式感測生理資訊,早已對美國商務部及FDA造成相當大的壓力。雖然目前兩者均對手持式及穿載裝置的生理監視功能採取保守管理,但隨感測元件技術進展及量測的準確率提高,將這類裝置以新的規範納入常規管理將是遲早的事。
從各家市場調查報告的預估值,可以大膽的推論,2020年左右將會是生物感測器技術突破的時間,且最遲應不晚於2022年,對生物感測器的法規規範將會有重大的變革。
英國的Oxford Biotech在2015年推出尺寸只有手掌長的MinION微型DNA定序儀,儘管在2016年時MinION的誤判率仍高達2~13%,相較於剛上市時的30%已有大幅度的改善。預估在4~5年內,將誤判率降低到醫療診斷可接受的範圍,是樂觀可見的。
此一產品最大的優勢在將原本耗時數日的長DNA定序,縮短到幾分鐘,而且不需另外購置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專業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