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 Language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Traditional)
English
French
German
Japanese
Korean
Spanish
HOME
新聞
服務
訂閱
廠商
EN
關於
下載 APP
聯絡
查看購物車
請選擇單元
每日新聞
市場分析
生醫人物
創新創業
展會直擊
雜誌報導
出版品
搜尋
會員登入
註冊
新聞
每日新聞
生技醫藥
醫療科技
再生醫學/細胞治療
科學新知
政策法規
應用生技
論壇報導
新聞集錦
GBI International
市場分析
產業報告
市場觀測
漲跌排名
查找廠商
人物
編輯專欄
人物專訪
國際專訪
專家觀點
【影】技術焦點鏡
【影】生醫名人錄
創新創業
新創動態
活動快訊
生醫攬才
生醫永續(ESG)
投募專區
本刊公告
展會直擊
論壇報導
日本生技展
生技產業策略諮議會議(BTC)
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台灣國際醫療暨健康照護展(Medical Taiwan)
北美生物科技產業展(BIO)
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年會(ASCO)
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年會(JPM)
德國醫療器材展(MEDICA)
台灣醫療科技展(Healthcare+)
產業論壇
海外展會
Podcast
活動
出版品
買書
環球生技雜誌
亞洲生技大會快訊
Podcast
編輯部公告
首頁
雜誌目錄
Vol. 48 醫療創新科技!臺灣這些醫院正在改變你、我看病方式…
Vol. 50
Vol. 49
Vol. 48
Vol. 47
Vol. 46
Vol. 45
Vol. 44
Vol. 43
Vol. 42
Vol. 41
Vol. 40
Vol. 48
2017-10
醫療創新科技!臺灣這些醫院正在改變你、我看病方式…
醫療創新科技
臺灣這些醫院正在改變你、我看病方式…
早自2001年,一名紐約外科醫師,透過遠距操控手術機器人,實現第一個紐約和史特拉斯堡之間、首例跨越大西洋的手術,十幾年後,這項被視為醫療新科技的里程碑,已經在各大醫院都可見。
所有電子書
購買紙本雜誌
Cover Story | 封面故事
更多
封面故事
遠距醫療
高醫大附設醫院遠距健康照護中心 照護沒時差 醫病零距離
2005年,在經濟部補助計畫支持下,高醫大附設醫院開始遠距健康照護系統的開發,並於2008年成立「遠距健康照護中心」,期藉由遠端監測系統、即時健康諮詢服務、回診安排、緊急就醫協助等服務,讓民眾可在任何場域內,獲得合適的健康管理,打造醫病「零」距離。文/李虎門 攝影/蔡立勳高雄一位蔡奶奶,身體健康,平日生活還能自行打理。但有一天,家無一人的奶奶頭暈不適、連續嘔吐,勉強打了119專線,才及時送至醫...
封面故事
微創手術
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 兼顧「創新」與「教育」
醫院追求創新科技並非新鮮事,不過,從「教育」著手的「創新」,卻是相當別出心裁的思維。秀傳亞洲遠距微創手術中心是亞洲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微創手術醫學培訓單位,從醫學教育中,發現醫療創新的機會,是臺灣相當具特色的醫療創新科技平臺。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醫療技術日新月異,掌握最新的產業動態,才可以取得更好的醫療成果,保持自身競爭力。但是,身為臺灣十大血汗職業之首的醫師,忙於工作之際,長時間、高...
封面故事
3D列印
用3D攻克醫療難點 產品年底進臨床試驗
3D列印技術,被視為未來改變世界的重要產業之一,2014年,亞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與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簽訂合作協議,成立了國內第一個「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3年過去,3D列印中心與多項技術合作,研發了多款臨床醫療用具,現在正朝著「列印一個器官」的目標繼續努力。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別讓我走》(《Neverletmego》),說的是人類為了對抗疾...
封面故事
智慧醫院
智慧醫療
北醫大「智慧醫院模擬實驗室」牽手廣達 實現未來醫院
2017年6月,臺北醫學大學與廣達合作著手成立了智慧醫院模擬實驗室,藉由自身專精的醫療資訊,及臨床大數據,同時,導入跨領域產業資源,建立一個藉由科技為輔助的智慧醫療模式,盼打造臺灣未來醫院的典範。撰文、攝影/李虎門過去,掛號排隊、看病等候、領藥耗費時間長,醫師問診時間短,這些「三長一短」的場景,都是你我看病時,最熟悉不過的經驗。然而,在智慧化時代下,世界各國在醫療健康(eHealth)的領域,不斷...
大數據
封面故事
智慧醫療
VR
遠端醫療
醫療創新科技!臺灣這些醫院正在改變你我看病方式…
全早自2001年,一名紐約外科醫師,透過遠距操控手術機器人,實現首例跨越大西洋的手術,十幾年後,這項被視為醫療新科技的里程碑,已經在各大醫院都可見。眼前為你「望、聞、問、切」的,可能很快變成一個機器人,它用大數據分析診斷你的疾病,甚至不必到醫院,在家透過遠端介面,免除舟車勞頓和大型儀器耗時不易檢測問題。來自醫院/醫療的需求創新技術,新科技也讓新醫療越來越人性,AI、機器人、ICT、遠端醫療、VR,...
Editor‘s Note | 編輯筆記
更多
編輯筆記
撐過了屋漏偏逢連夜雨
輕颱卡努共伴效應引來整周連日大雨,正逢我們截稿期間。到了週日,一覺醒來,家裡工作桌上資料濕壞一半,水滴滴答答從天花板直落,水從外牆滲水進來地板也積了一灘,匆匆抹把臉,立即展開搶救大挪移。真是個屋漏偏逢連夜雨,桌上許多資料是目前正追急幫人捉刀撰寫的一本人文史書的文獻資料,我趕緊拿到其他房間地板上,攤開壓著,然後打開除濕機加上電風扇;又搬移和清空了這張大工作桌,擺放從已經浸水書架上搬下來的書。很欣慰,...
Snapshot | 生技剪影
更多
生技剪影
啟動中南半島藥品與醫材市場
撰文/徐淨臺灣製藥發展協會(TPMDA)於9月25日至28日,啟動了臺灣與中南半島市場開拓之旅,考察泰國與緬甸生技市場與商機,拜會了泰國製藥公會(TPMA)、泰國食品藥物管理局(ThaiFDA)、緬甸藥品與醫材協會(MPMEEA),致力與泰國、緬甸促成更緊密的市場合作關係。響應政府新南向政策,在臺灣製藥發展協會在理事長王玉杯的號召下,包括中國化學製藥、南光化學、晟德製藥等企業代表十餘人,前進泰國、...
特色文章
生技剪影
科技部
新農業生技鏈結科學園區論壇
活用在地資源 革新農業發展
撰文、攝影/蔡立勳近年來,糧食短缺、能源危機、海洋資源耗竭與氣候暖化,成了各國政府的燙手山芋。想要減緩這些問題帶來的影響,善用農業生技在技術上的革新,已成為重要解方。為了匯集國內產官學之力,由科技部產學及園區業務司指導,中央研究院農業生技分析與促進辦公室主辦的「科技部新農業生技智慧鏈結科學園區」系列論壇,9月26日在南部科學園區登場。整合農業上下游結盟前進東南亞中研院客座講座吳金洌指出,臺灣蘊藏許...
特色文章
生技剪影
益得生技
益得生技邁向 「亞洲第一、全球前十大」 吸入劑專業大廠
撰文/林以璿9月20日,益得生技舉行新廠落成典禮,該廠位於新竹湖口工業區,是原諾華藥廠(Norvatis)的在臺子廠。益得生技自2014年購入後,依照美歐FDA/EMA規範修建廠房,近3年來總計投資25億元,將成為「臺灣唯一、亞洲第一、全球前十大」的呼吸道吸入劑專業廠房,已為益得旗下呼吸道治療相關產品之國際化目標做好準備。益得生技專精於高技術門檻吸入劑研發,目前已躋身屈指可數的美國市場吸入劑供應廠...
View Point | 專家觀點
更多
專家觀點
謝汝石
給投資醫療的資本開一張處方
寫這篇文章,目的就是希望告訴投資人,當你投資了一個醫生集團或者一個醫院的時候,哪些事情是擺在投後管理的首位,哪些事情是不用不了解醫療特徵的管理者去操心的。前一段,有一個知名的民營醫院的董事長請我去他的醫院參觀,目的就是給他建議,如何提高醫院的運營效率。根據我的實地考察,這個醫院建設得很不錯,而且也請了好幾位我們都熟悉的知名院長參與管理,那為什麼效率還不高呢?董事長辦公室搬出醫院經歷一番參觀,座談後...
專家觀點
周珮芬
周珮芬:把夢想數據化是生技創業者必修課
機構投資人雜誌票選「2014年度亞洲醫療產業最佳財務長」前三名(Top3BestCFO)。周珮芬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會計系,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工商管理碩士及南加州大學會計碩士,同時具有臺灣、美國和中國執業會計師資格。周珮芬曾擔任神隆財務長,有20多年國際財務會計、國際資本市場上市籌資、公司治理、跨國併購、業務發展及策略規劃等專業實務,擁有於臺灣上市公司及美國那斯達克掛牌公司財務長及發言人逾10年...
People | 人物
更多
人物
廖俊智
生醫推手
四冠院士廖俊智 三大定位領中研院
去年6月,中研院正處多事之秋,廖俊智以「新人」之姿接任院長,迄今將滿一年半。過去,他因為生質能源研究突破,連獲臺美四冠院士,備受國際關注;現在,他掌舵臺灣最高層級研究機構,提出三大定位,期打造穩定的人才、基礎科學的循環供給生態系,為生醫產業找到新「能源」。撰文/蔡立勳去年6月3日,即使遴選過程幾經風波,總統蔡英文終於核定,由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化學暨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廖俊智,出任中...
Company | 新銳公司
更多
新銳公司
華醫康
1.2億技轉華醫康 搏全球佰億市場
今年1月,華醫康才籌組成立,隨即以1.2億新臺幣技轉了高醫大骨研中心的胜肽新藥,後續開發團隊亦主要來自其研究班底。高醫大骨研中心十年練功,胜肽新藥PTH1-34找出新機制,突破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無法逆轉抑制困境,華醫康將攜手骨研中心,進軍全球148.61億美元退化性關節炎未滿足市場商機。撰文、攝影/林以璿全球各國逐漸走向「超高齡社會」。根據信用評等機構穆迪(Moody's)預測,2020年全...
China Bio | 大陸生技
更多
大陸生技
從2016年中國高成長藥品窺探未來市場
「騰籠換鳥」,旨在將現有的鳥「轉移出去」,再把「先進生產力」的鳥再轉移進來,以達到產業升級的目的。2015年,中國醫藥產業首度跌破10%,讓產業內部寒風陣陣。2016年,中國醫藥產業的春天在哪裡?又有哪些藥品值得關注?這意味著未來市場就在那裏。撰文/黃屹 責任編輯/李虎門去年此刻,《醫藥地理》雜誌曾以「中國樣本醫院(編按:研究統計所選定的中國22個城市樣本醫院)用藥金額超過1億人民幣,且年度增長...
Industry | 產業
更多
產業
2017十大頭條版明星癌症用藥
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anAssociationofCancerResearch,AACR)最新發表的報告──《2017CancerProgressReport》顯示,至少有210萬美國癌症患者受惠於先進醫療技術而延長了生命,並選出了2017年10款搏上頭條版面的明星癌症用藥。編譯/徐淨隨著人們對癌症研究的了解,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近年癌症致死率已大幅下降,據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meric...
產業
特色文章
巴金森氏症
Benabid
全球DBS先驅大師Benabid現身臺北
深腦刺激(DBS)目前被醫學界公認是自左多巴(levodopa)藥物後,治療巴金森氏症的首選方式。自1993年Benabid教授進行首例以電擊刺激治療巴金森氏症的人體試驗,迄今超過15萬名患者因此得以獨立生活。Benabid是2016年歐洲發明家大獎得主,並於2014年獲有美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拉斯克(Lasker)獎,是全球公認的DBS泰斗,腦外科醫界師出其門者遍布世界各國。Benabid這次為他創...
產業
龔瑞林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
海大食科系60周年慶近千系友「回娘家」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近日歡度建系60周年,海內外近千人系友返校慶祝,其中包含了多位身為傑出系友的食科界大佬,堪稱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食科界聚會。除了歡聚慶祝,食科系也在成立一甲子周年慶這天,揭牌臺灣第一所「食品安全與風險管理研究所」,為國民食安教育大業扎根。撰文/林以璿 攝影/林嘉慶臺灣食品科學教育規模最大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歡慶建系一甲子,食科系系主任龔瑞林在9月28到30日,舉...
產業
特色文章
Sponsored
台日
iPS細胞
臺日專家發表iPS 最新臨床與工業化進展
為促進臺灣再生醫學的發展,臺灣日本關係協會科技交流委員會與經濟部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推動小組,在經濟部技術處與工業局的指導下,於2017年9月19日假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蔣碩傑國際會議廳,舉行「2017台日生技醫藥研討會–再生醫學」,現場有300多位臺日相關產業專業人士參與盛會。撰文/李虎門 攝影/陳堂麒近年來,再生醫學領域研究發展迅速,從過去,培養身體內的組織、器官,到複製羊桃莉的...
產業
感測器
楊穎
2020年生醫感測器市場大突破元年
根據眾家市調機構預測,感測器市場在未來幾年內將持續成長,新技術的介入及法規的管制是影響市場最大的兩個因素。新技術可驅動市場成長,而法規限制的改變可進一步擴大市場,並加速新科技進入的範圍和速度。撰文/楊穎鋒感測器的需求大增主要起因於物聯網應用範圍擴張,從工業4.0、自駕車、送貨無人機到精準醫療,無處不見物聯網的身影。物聯網的目標雖是萬物聯網,但核心精神仍在於大量數據的搜集、串流和交換,經過高速運算後...
Trend | 趨勢
更多
趨勢
「時間治療學」大有商機
藥物、飲食也都可以影響生理時鐘。吃什麼,什麼時候吃都會影響你迅速調整時差,且需要依據個體生理時鐘的時間來調整,這可能是一個真正個人化治療、精準醫療的領域,因此無論軍事、商業都潛在許多「時間治療學」商機。撰文/王柏豪生理時鐘研究獲諾獎的呼聲其實從來沒有斷過,原因之一是生理時鐘的「廣泛性」。幾乎所有物種(線蟲、果蠅、斑馬魚、靈長類動物、人等)的生理活動和行為、都受到生理時鐘的調控。從基因層面看,在各種...
趨勢
諾貝爾獎
諾獎技術離你有多近 細數近七年生醫獎成果與進展
每年10月,各界翹首期待的諾貝爾獎陸續公佈。今年的生理與醫學獎,由3名發現控制晝夜節律分子機制的科學家獲得,本刊同時整理了過去七年生醫獎的得獎項目與發展情況。不少技術已經走入你、我醫藥與治療應用了。撰文/蔡立勳臺灣時間10月2日下午5點半,瑞典卡洛琳斯卡研究所(KarolinskaInstitute)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委員會宣佈,來自美國的3位科學家因為發現控制晝夜節律的分子機制,成為今年生醫獎得...
Medi-care+ | 新醫療
更多
新醫療
新長照
天母家屋
失智
天母家屋––失智長者最後一哩路
自瑞典發跡,由日本發揚光大的失智症長者團體家屋,臺灣於2008年在士林靈糧堂協助下,在天母成立首間家屋,藉由「支援」長者生活的方式,使其維持基本機能,不僅是這些長者的第二個家,也期望他們安穩在此走完最後一哩路。撰文、攝影/蔡立勳家,是最好的避風港。可是,當長者患有失智症,家屬不堪因照護帶來的壓力,導致情緒失控,甚至發生人倫悲劇,壓垮了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屆時,家,還會是這些長者的避風港嗎?198...
Bio Bookshelf | 生技書房
更多
生技書房
《防彈腦力》破解提升腦力的秘密
「防彈」的意思是抗毒素、抗體內發炎,這是《防彈腦力》作者DaveAsprey獨創的詞彙。他指出,大腦不是因為年齡而退化,而是因為錯誤的飲食、毒素,讓我們的腦力透支了!腦力提升的關鍵,就是要讓更多的能量能被大腦利用。文/DaveAsprey 責任編輯/林以璿想想你的智慧型手機,當你第一次把它從盒子裡拿出來時,它是那麼快速、有效率,對不對?電池充飽電就可以用很久,表現正值巔峰。接著你開始下載應用程...
回雜誌目錄
當期雜誌
查看更多
「創新手術室」MIT大艦隊
影音專區
查看更多
【影音】莫德納科學長:面對下一次大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