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一代永續農業綠色革命

生物性農藥、ICT智慧化勢在必行

撰文記者 李林璦
日期2019-10-05
盧美君 ( 右一 ) 指出,臺灣生物農藥的使用, 大多是運用在作物採收前不能施用農藥的安全 採收期中。( 圖 / 本刊資料中心 )

臺灣朝著國際趨勢邁進,推出十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政策,臺灣相關法規均參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規範,與國際接軌是一大優勢。臺灣耕耘已久的生物農藥、臺灣的強項ICT產業,更是發展智慧農業的一大利基。


隨著農委會在2017年9月推出的「十年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半」的政策,臺灣越來越重視新一代的綠色革命,產官學研均逐漸在生物農藥、ICT科技化農業上有越來越多的鑽研與嘗試。

據Markets and Markets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生物農藥的銷售額已超過33億美元,占整體農藥市場規模(560億美元)的5%,並以13.9%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95億美元市值,成長潛力是化學農藥的2倍以上。

據農委會數據顯示,105年臺灣生物農藥產業的市場產值為新臺幣4,106萬元,佔總體農藥佔比的0.54%,而內銷值為新臺幣958萬元、外銷值為新臺幣1,057萬元、進口值為新臺幣3,369萬元。顯示目前生物農藥在國內市場並不大,主要還是以拓展國外市場為主要目標。

IPM永續農業方案 整合生物農藥中草藥

生物農藥的範圍十分廣泛,只要是由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天然資材所產製的農藥都稱為生物農藥,包括天然素材(如苦楝油中的印楝素)、微生物製劑(如細菌、真菌)、生化製劑(如昆蟲費洛蒙)、天敵昆蟲(如寄生蜂)等等,通常相對於化學農藥,生物農藥的作用機制較具專一性,僅對特定病蟲有作用。

苗栗農改場生物防治分場長盧美君指出,目前生物農藥已被應用至植物病蟲整合性管理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中,IPM是一套全面的永續農業方案,將具有成本效益、環保且為社會所接受的種植方式、生物辦法和化學措施結合運用,以有效管理昆蟲、雜草和疾病。

生物農藥安全性高、對環境友善、較無殘毒問題,除IPM外,部分生物農藥也已經被允許用於有機農業上。

致力於發展植物源資材的良農公司,高級專員徐華駿也認為,許多植物源資材是來自中草藥中的活性成分,擁有最多相關知識與原料的就是臺灣與中國,而臺灣的優勢又在於法規與國際接軌,均為參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規範,因此,在出口貿易上,臺灣的植物源資材較容易獲取信任,打入國際市場。

環境地處濕熱生物防治成本高

盧美君表示,由於生物農藥普遍較貴,其中又以天敵成本最為高昂,目前臺灣生物農藥的使用,大多是運用在作物採收前不能施用農藥的安全採收期中,平常的時候還是使用一般的農藥。

而也並非所有作物都適合用生物農藥進行防治,例如愛玉的病蟲害就不多,或是生長期短的葉菜類就不適合使用,大多適合使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