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氣候變遷病蟲害

亞蔬中心種原庫 解決全球「隱性饑餓」

撰文記者 吳培安
日期2019-10-05
亞蔬中心副主任張瀛福說,亞蔬中心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全世界開發中國家貧困農民的飢荒問題。

擁有超過40年蔬菜育種經驗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其全球總部設在臺南善化,中心投入「分子標記輔助育種」(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十餘年,以不涉及外源基因操作的新興育種科技,育出許多新品種,同時建立蒐藏豐富的種原庫,並將成果無私獻給全世界,解決全球大約還有8~10億人蔬菜攝取不足的「隱性飢餓」問題。


全球氣候變遷不僅造成平均氣溫上升、極端氣候等問題,也連帶使得病蟲害益發傳播,若又要因應國際農藥減量的趨勢,培育具有更強的抗病蟲害新品種勢在必行。

然而,由於基因改造、基因編輯作物的商業化種植,目前在臺灣都尚未合法,因此,國內的學術單位、農業研發單位紛紛尋求其他新興育種方式。有的單位改採用不牽涉到基因修飾技術的方式加速育種速度,例如「分子標記輔助育種」(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有的單位針對作物建立種原庫,透過蒐集蔬菜在世界各式各樣的品種,讓作物在基因、生長特質、抗病蟲害能力、甚至營養素更多樣化。

位於南臺灣善化的「亞蔬-世界蔬菜中心」(World Vegetable Center, World Veg;中文簡稱亞蔬中心,舊稱為「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是國際知名在新興育種科技和種原庫蒐藏發展上,都富有經驗的大型研究單位。


亞蔬中心種原庫經理 Maarten van Zonneveld 表示,亞蔬中心的種原庫是非常寶貴的作物品種基因庫,也是耐逆境和抗病蟲害特徵重要的來源。

以蔬菜為研發主力

解決世界的「隱性飢餓」

亞蔬中心副主任張瀛福說,「亞蔬中心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開發中國家的貧窮與營養不良問題。」

1960、19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造成全球超過九成的國家都面臨經濟危機和嚴重的飢荒。當時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帶頭呼籲,應集結國際之力來解決糧荒困境,並在全世界成立了15個以農業研究為目的的國際非營利研究機構。至於亞蔬中心的成立,則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由美國國際開發總署提出、經大力推動而成立。

亞蔬中心在1971年,由亞洲開發銀行、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美國、越南、中華民國7國共同簽署備忘錄成立,將總部設置在臺南市善化區。目前並在東南亞(泰國)、南亞(印度)、東南非(坦尚尼亞)、中西非(馬利、貝南)共設有5個區域中心。

中心目前約有400名員工,在全球30多個國家執行專案計畫,全力投入育種和農藝研究。40多年來,已經培育出多項能適應熱帶高溫和極端氣候的耐逆境蔬菜品種;也研發出多種病蟲害綜合防治法,協助農民減少使用農藥。

雖然二戰至今已成為數十年前的往事,世界許多國家都解決了糧荒危機,主要糧食生產和供應也逐漸穩定,但世界衛生組織(WHO)卻發現,全球其實有許多人出現「隱性飢餓」的問題,也就是由於蔬果攝取量不足,缺乏纖維素和微量營養素的攝取,導致容易因為罹患多種慢性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肥胖而死亡。(參見:蔬菜攝取與疾病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