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美生技展(2018 BIO)於生技創新重鎮麻州波士頓舉辦,科技部成立的創服育成中心Biohub、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以及科技部計畫GLORIA團隊紛紛積極鏈結,且各自與波士頓具代表性的生醫加速器簽下合作,觀察、學習並引進其成功模式,期加速臺灣創新創業更多成功的案例。
撰文/徐淨
國際產學聯盟(GLORIA)與
美東生醫創新育成加速器Nest.Bio
由科技部成立,為加速國內學術研究及產業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頂尖特色大學聯盟戰隊國際產學聯盟(GLORIA),今年,於北美生技展除設置專館,也於會場行銷臺灣學術研發、產學能量,吸引國際媒合,並特別規劃連結當地重要機構平台,強化研發市場價值、前瞻創新競爭力。
Nest-Bio Venture為美東知名生醫創新育成加速器,在推動人才、吸引創投基金、法務財會及研究設備與空間等加速器資源方面,已有成熟深厚歷史。
國際產學聯盟透過與Nest-Bio 建立合作協議,連結國際生醫產業,雙方將共同促進聯盟成員與波士頓更密切、深入且具體的產學交流。整合研發及資本能量,推進臺灣生醫國際化發展。
Nest-Bio代表Cheryl Cui表示,樂見與GLORIA將臺灣具國際亮點的研究技術帶向國際,同時將協助國際資源引進臺灣,進行合作開發。並指出,早期前瞻技術需要產業專家、資金與商業開發資源的共同支持,Nest-Bio有信心可以做到這一點。
Nest-Bio波士頓總部緊鄰麻省理工學院,擁有1.71億美元基金,投資醫療領域先進技術創新企業的種子期及A輪投資,目前已經育成十餘家包括來自中國、臺灣、以色列等在波士頓創業的新創企業。
來自大陸的陳曦於2016年以合夥人身份全職加入Nest-Bio,2017年參與成立了提供精準治療方案分析的RootPath Genomics,該公司目前在中國杭州已經設立據點,獲得超過1,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當地新創企業HiFiBiO Therapeutics近期才獲得3,750萬美元B輪融資,創始人Liang Schweizer也到場進行簡介以及尋求合作開發機會。
國際產學聯盟代表(分別來自陽明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與Nest-Bio創辦人、業師談話中,獲得許多扶植新創方面經驗談。
國際產學聯盟透過與Nest-Bio Venture結盟,擴大國際企業連結,汲取這整個重要生態系精華,學習生技新創事業發展的經驗,為臺灣規劃專屬發展的策略。
Nest-Bio創投合夥人徐顯之,今年生技月也特地前來出席BBA第二天論壇《私募資金募集將成全球生醫投資新勢力》演講。
徐顯之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他原是一位內科醫師,因為對創業有興趣而踏入生醫產業,自此轉變成一位創業投資專家。
他曾任Fidelity Biosciences創投合夥人、雷曼兄弟私募股權集團董事總經理,擁有超過25年創投、投資銀行及企業業務發展經驗,並擔任多家生物製藥、醫療器材公司董事。徐顯之指出,「波士頓之所以成為世界頂尖生醫聚落的幾個『重要配方』,離不開頂尖技術、就地資金以及環境基礎建設」。
徐顯之指出,在波士頓於90年代創立的生技企業如Amgen、Biogen、Gilead、Incyte、Vertex等,今天都已成為世界前二十大生技公司,「這些企業的發展軌跡都寫下成功的典範,更重要的是,這種創業精神已經融入整個產業生態系。」
針對臺灣生技產業發展,徐顯之認為,臺灣有很好的轉譯技術與研發能力,有很好的育成中心架構,在早期階段也能獲得創投資金的挹注,給予生技產業良好的發展溫床。
但在資本融資環境上仍有挑戰待克服, 因此,他提出三個建議:① 落實執行力;臺灣企業要更專注、想成功的動力要更強,並提升速度與效率。② 政府與學界需對準企業提供更多的實質支持;③ 強化企業家(創業家)精神,設法讓環境成為助力而非阻力,才能真正成就臺灣成為早期創業的沃土。
Nest-Bio代表Cheryl Cui表示,將協助把國際資源引進臺灣,進行合作開發。(圖/徐淨)
Nest-Bio創投合夥人徐顯之指出,波士頓能成為世界頂尖生醫聚落,是因為了具備頂尖技術、就地資金以及完整的環境基礎建設。(圖/彭定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