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材產業發展首要課題:有效重整有限資源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4-20
科技部政務次長 蘇芳慶

過去6年,我在成功大學前瞻醫材中心擔任主任,以培育人才為首要目標,率先在成大引進史丹佛大學「Biodesign」醫材創新課程,邀請多位參與STB計畫的學員擔任講者,除了醫學院、管理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等跨領域的學生參與之外,也有1/3的學員來自業界。

起初,成大配合南部科學園區的醫材產業聚落,以牙科醫材為研究重點,因此也設有數位醫療設計中心,是台灣唯一通過ISO13485與ISO9001認證的大學,可以快速銜接國際設計、研發業務,並透過醫療雲與成大臨床部門建立合作計畫。

國際醫材產學聯盟 積極推展實質合作

一直以來,成大致力成為推動台灣創新醫材產業的引擎,至今已在生醫與醫材轉譯加值人才培訓計畫(SPRAK)中,培訓26組團隊、成立8家新創公司、取得327項專利,2家公司正在籌備。

在教育部「臺灣人才躍升計畫」中,成大是唯一專注醫材領域的大學,已延攬6位國際知名專家長期駐校,並補助校內47名研究生,赴全球前百大學校或研究機構交流為期半年至一年。

在不斷與業界保持鏈結下,透過校方已深耕13年「臺灣與東南亞暨南亞大學校長論壇(SATU)」所奠定的基礎上,成立「國際醫療器材產學聯盟」(Global Academia-Industry Alliance, GAIA),目前約有170家合作廠商。

2013年起,GAIA以設立國際研發基地為最大目標,目前已在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大學設立共同研究中心,並陸續與泰國瑪希隆大學醫學院、越南胡志明市國家大學、印度孟買的印度理工學院,以及俄羅斯莫斯科國立大學展開實質合作。

此外,有鑒於醫材要整合跨領域人才,才能創造價值,我在任職成大期間,向教育部額外申請10名教師員額,成立國際醫療器材創新研究所,加強自研發到設計雛型、製造法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