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代理到推出自有品牌,羅布森與工研院機械所合作,以技術為樓梯升降椅設下高門檻,並加入多項為使用者設想的使用功能。不僅成為臺灣升降椅龍頭廠商,也打破以往歐美大廠壟斷國內市場的局面。
撰文、攝影/蔡立勳
電影《天外奇蹟》(Up)中,主角卡爾爺爺由於行動不便,必須利用安裝在樓梯旁的升降椅,才能在家中上下樓。這個場景,相信許多看過電影的人都不陌生。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在家中設置樓梯升降椅的案例,越來越普遍。特別是臺灣,不少人住在透天厝,即使一樓設有孝親房,供奉祖先、神祇的佛堂通常設在屋內最高層,長者仍需要樓梯升降椅,才能以己力移動。
過去,臺灣樓梯升降椅市場幾乎被歐美品牌瓜分。不過,位在臺中的羅布森,推出「MIT」的自有品牌,2014年拿下臺灣市場23%的市佔率,打破這個局面。
除了居家場域,就連鼎泰豐北京旗艦店、欣葉台菜創始店等知名餐廳,中台禪寺的精舍、基督教禮拜堂等宗教場所,也使用羅布森推出的樓梯升降椅。
只是,這條品牌之路一路走來,篳路藍縷。
汙水處理工程轉行 再從代理到自創品牌
2004年,當時已經營下水道污水處理工程23年的羅布森總經理汪世旭,透過鄰居引薦,接觸到樓梯升降椅全球市佔率第一的英國品牌Stannah,並成為代理商。
「它(升降椅)是一個小眾、百分百客製化的產品,」他指出,客戶下單後,羅布森必須先測量其家中的空間數據,回傳英國原廠設計軌道,再由海運或空運來臺,前後耗時約1.5至3個月。
只是,極度講究客製化的生產流程,不僅工資高昂,加上英鎊匯率波動,一臺升降椅動輒近百萬新臺幣。羅布森代理Stannah的第一年,只賣出5臺升降椅。
雖然隔年售出30臺,更獲原廠Stannah表揚。然而,汪世旭坦言,從不少銷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