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許梅娟 「尿液生醫微感測器與系統晶片整合」計畫 慢性腎臟病早期監測 預防洗腎

撰文記者 林亞歆
日期2014-03-07
羅錦興教授(中)與研究團隊合影。(圖/林亞歆)

台灣慢性腎臟病患者逐年上升,2009年,慢性腎臟病的健保門診支出已達392億台幣,每年洗腎淨增加人數逾2000人,所耗用的醫療資源已成社會與健保的沉重負擔。成功大學許梅娟教授主持的「腎功能與泌尿道感染之生醫微感測器與系統晶片整合」計畫,可協助腎臟病患於惡化到洗腎前提早進行追蹤偵測,及早介入預防或治療,盼有效降低醫療支出。

文/林亞歆


智慧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NPIE)中,由成功大學化學工程學系許梅娟教授主持的「腎功能與泌尿道感染之生醫微感測器與系統晶片整合」計畫,經過六年研究後,已經建立關鍵核心技術-感測器與晶片整合檢測系統。

其感測器所設計開發的多元電化學方法,找出了最適合的方式測量各種數值,包括以量測開路電位的方法偵測pH值、量測電流的方式感測亞硝酸鹽(Nitrite),以量測阻抗的方式感測肌酸酐(Creatinine)等。

而且操作簡便,可快速辨識慢性腎臟病尿液中需檢測的因子,如肌酸酐,及偵測泌尿道感染的pH值、亞硝酸鹽等,未來可應用於居家檢測或醫療監測,監控腎臟健康狀況,預防泌尿系統疾病,盼能有效降低慢性腎臟病病例增加,需求市場非常廣泛。

慢性腎臟病欠缺早期監測

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早期很難判斷,檢測工具非常欠缺,一旦發現腎臟疾病形成,往往為時已晚,也成了中、西醫學上極欲突破的挑戰。

同時擁有醫學工程及中醫醫學雙博士、成大前瞻醫用系統中心主任羅錦興表示,慢性腎臟病所帶來的國家醫療成本高,早期監測開發有急迫性需求。

目前一般醫療院所檢測CKD多以抽血和驗尿為主,對於初期檢測,尿液檢測較血液簡便且重要許多;腎病的尿液檢驗中,主要是觀察肌酸酐和尿蛋白(Albumin)的濃度比值-UACR,當UACR數值大於300mg/g時,就表示腎臟惡化的情形已不可逆,需洗腎才能維持身體機能運作,因此,UACR檢測成了腎臟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標。

另外,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