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E」哪裡挖? ICT跨醫材引爆人才荒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9-21
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院長徐沺表示,電子產業轉型非常需要既熟悉IC電路設計及擅長生理訊號分析的跨領域人才。(圖/資料中心)

ICT、AI結合生醫帶來了新時代,觀察生醫產業現在最夯的人才,正是橫跨電機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及生醫工程(Biomedical enginee)的「EE」人,但是,臺灣的EE人才真的夠嗎?

撰文/蔡立勳


放眼產業、學界,工研院生醫所所長林啟萬、讓大立光跨入生醫的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彭仲康,以及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工程系暨電子工程系教授,被稱為「電子眼之父」的劉文泰,都是兼具生醫與電子(或理工)長才的「EE」專家(編按:即橫跨電機工程(Electronic engineering)以及生醫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又稱Double E)。

又如萊鎂醫材執行長陳仲竹、安盛生科技術長暨創辦人陳彥宇與華碩健康總經理吳漢章等人,不僅具有電機或動力工程博士學位,也不斷進修生醫課程。

拜生醫結合資通訊(ICT)、人工智慧(AI)帶來的新時代,EE人正炙手可熱,卻也引爆出人才荒。

臺灣電子業要轉型,「非常需要跨領域人才,但是感覺還不太夠。」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院長徐沺說,尤其是會設計IC電路的人,如果又擅長生理訊號分析,「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

跨域學門 培育學生多元視野

一個產業要成功發展,不僅要資金充裕、法規配套,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一些學校也看到了這個問題,於是開始設計課程從學生時代培育。比如中央大學生醫理工學院、陽明大學生物醫學暨工程學院、臺灣大學醫學工程學研究所與交通大學生醫工程研究所等,其中交大也設有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

2014年,中央大學率先宣佈,整合1系4所成立「生醫理工學院」,就是分別從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延攬彭仲康及徐沺回國籌備。(現有2系1所編制)

課程安排上,聘請生物、醫學、電機、物理等領域教師及醫師授課,讓學生了解現行臨床仍有哪些未滿足需求,優先針對這些需求,設計、改良出更合適的醫療器材。甚至也有解剖學、程式撰寫、數據統計與分析課程。

最大目標,就是紮實培育跨領域人才,推動臺灣生醫產業。

徐沺表示,這樣的跨領域學門,不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