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潛力技術 台灣如何爭得一席之地?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7-05-18
謝清河認為臺灣在細胞治療領域,法規還未完備,產業發展也還在早期階段。

2025年,台灣如何克服障礙,利用技既有的術優勢,在全球最具市場潛力技術之中,與跨國藥廠、新創公司一較高下?且聽產業、學界以及創投代表如何剖析。

文/蔡立勳 圖/蔡立勳、陳欣儀


未來幾年,再生醫學、腦科學、3D生物列印、液態切片、基因定序的應用潛力與市場商機,無可限量。

放眼全球,無論是跨國藥廠,或是新創公司,無不希望在任一領域之中,拔得頭籌,率先將技術商品化,搶進市場。至於台灣,又要如何在群雄競起的環境中,運用既有優勢,爭得一席之地?

對策一:完備基因定序產業鏈

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產業發展處產業資訊組組長許毓真認為,國內不少基因定序業者,擁有出色的技術或服務平台,但往往只提供定序服務,對後續的分析環節,並未多加著墨。

「其實如果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從最前面的診斷,到後端的治療,甚至到預防,這就是精準醫療的精神。」她也觀察到,許多公司「就是各做各的,沒有形成產業鏈。」

不過許毓真強調,除了廠商投入,也要從政策面通盤規劃,加大產業發展力道。

DCB產業發展處產業資訊組副研究員譚中岳分析,基因定序大略可分為樣本處理、定序,以及資料分析,「目前大部分都是做中間(定序)這段,資料都是外包其他廠商進行分析。」

他並指出,台灣擁有資料分析的能量,若能與有時差的地區合作,可望提高服務效率。

大和企業投資台北辦事處副總經理陳播暉表示,雖然基因定序會一直存有需求,但這座戰場已有太多競爭者,「最後能勝出的,就是幾個主要的player,不會百家齊放,而是大者恆大。」

如何在業務上產生區隔化,擁有專屬特色,也是業者必須考量的。

對策二:改善再生醫療法規 增加研發經費與人才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兼任主治醫師謝清河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