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PhIRDA)執行會長宋瑞霖專長法律,近年來參與中國多項醫藥政策改革研究和立法審查工作,他於蘇州「2016中國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接受了本刊的專訪。
整理、圖/鄔麗.巴旺
生物技術發展、創新是兩岸共同的目標,是很難受政治影響的;生技醫藥是民眾健康的共同需求,更不會受兩岸問題所阻礙。
多數人認為台灣生醫企業來中國發展困難,或沒有成果,政治問題肯定是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但事實上,不是只有台灣醫藥企業發展困難,中國自己的醫藥企業在藥品審批上,一樣非常困難。
從戰略層面來看,中國目前還有很多的臨床用藥需求尚未滿足。縱觀整個世界,每個國家的創新都必然和自身需求有很大聯繫,例如美國的肺癌發病率很高,所以研發很多肺癌藥物。但是美國胃癌發生率很低,於是就少有研究。但正好東方人胃癌的發病率很高,卻很少有創新藥物。
所以,目前中國醫藥創新必須首先滿足國內的臨床需求,這點兩岸追求的目標都是一樣的,因為我們不能指望他人。
從產業發展趨勢看,中國和台灣也是相同的,越來越多有研發實力和國際視野的創新型企業在新藥發現和開發時,就把產品定位為全球市場,特別是台灣,新藥臨床研究一期開始,就同步在歐美國家展開。
反之,越來越多外資企業為了進入中國市場,也開始把新藥早期臨床研究放在中國,試圖獲得中國受試人群的研究資料,以納入該產品全球同步上市。
30年一次性地改革
但長期以來,中國藥品註冊管理體系主要建立在仿製藥審評的基礎上,對創新藥床研究審評的法規處在探索階段。
從管理者到一般民眾,很多人依然存在「小白鼠」心態,認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