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化導向 積極鏈結國際大廠

大學技轉「公司」 研發成果商化樞紐

撰文記者 蔡立勳
日期2016-11-18
以色列各大學透過技轉公司的輔導,商化技轉成果豐碩。(圖為俯瞰由白、灰、米等色系建築為主的特拉維夫白城。)

和台灣政府採取的「公辦學營」補助模式不同,以色列各大學的技轉中心,是體制內的「公司」,並以商業化為目的,專責將大學研發成果推介予產業進行商化發展,並致力於成立新創公司,為以色列技術商化非常關鍵的樞紐。

文/洪維君、蔡立勳 圖/范文濠、張家騰


1959年,魏茨曼科學研究院(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 WIS)成立全以色列第一家技轉公司「Yeda」。

由WIS免疫學教授Ruth Arnon與同事Michael Sela合作研發、年銷量高達40億美元(約1,240億新台幣)的多發性硬化症用藥「Copaxone」,即是由Yeda技轉予全球最大的學名藥廠Teva,堪稱是Yeda技轉代表作之一。

公、私分途 以商業化為目標

此後,以色列的學研單位仿而傚之,逐漸摸索出一套以技轉公司為媒介,將單位內專家的研發成果商品化,及成功結合產、學、研的獲利模式。

有了技轉公司,學研單位更能專注於基礎研究,不需掛心成果商業化流程的相關事宜。研究單位和技轉公司彼此公、私分途運作,技轉授權收益回饋營運,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技轉公司以營利為最大考量,同時致力於協助新創公司成立,提供其所需的相關協助,包含技術授權、提出專利申請等,教授則能擔任新創公司的技術長。

學研單位一旦有新發明,即可向技轉公司提出申請,技轉公司協助進行其IP保護和產業化程序,且IP專利權100%屬學研單位所有,因此得以向業者收取權利金,而公司再回饋權利金給研究人員和單位,研究人員甚至可獲得四〜六成的收益。

至於業界可藉由與技轉公司合作,技轉其認為具有商品化潛力的某項技術或研究成果,並導入生產製程與商品化階段。

「以色列的大學、產業分工相當明確,讓基礎研究有更多商品化的可能性。」Arnon一語道破以色列產學合作與技轉公司成功的關鍵。以同樣的研發經費而言,以色列大學所獲得的專利數量,約是美國大學的2倍多,是加拿大大學的9倍。

根據以色列高科技組織(Israel Advanced Technology Industries, IATI)於2015年發布的調查報告,以色列人均生技專利密度排行全球第四,這些技轉公司可說是幕後最大功臣。

各大學產學合作緊密

目前,包含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本古里昂大學(Ben-Gurion University)、以色列理工大學(Technion)、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在內的7所國立大學皆設有技轉公司。(見表一)

希伯來大學– Yissum

為了使教學研究結合市場需求以永續發展,希伯來大學早在1964年2月就成立Yissum,創立迄今52年,目前Yissum已經發展成為全球前15大技轉公司之一,是全以色列技轉成果最亮眼的技轉公司,現任執行長為Yaacov Michlin。

Yissum累積握有9,325項專利、2,625項發明、880項技術授權以及110家衍生新創公司,每年來自全球的收益超過20億美元(約620億新台幣)。

以2015年為例,Yissum擁有165項新發明,成功申請92項專利,達成60項技術授權及上千萬美金授權收入,促成超過1,400萬美金業界投資進行產學合作,衍生10家新創公司。

其中生物科技佔比60%,為最大宗;農業以及保健食品次之,約佔13%,化工與材料則以11%位居第三。

目前已實際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