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振南
公司現況
聯亞藥業股份有限公司(UBI Pharma Inc.,UBIP,以下簡稱「聯亞藥」)成立於2014年7月31日,是由聯亞生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United Biomedical Inc., Asia,UBIA,簡稱「聯亞生技」)之非抗體蛋白質藥品開發、小分子藥品開發及醫藥製造等綜合醫藥業務所分割新設之子公司,資本額14.14億元新台幣。主要股東包括聯亞生技(UBIA)持股57%、UBI美國8%、台塑生醫21%及其他自然人股東約14%。
聯亞藥除擁有自行開發長效型蛋白質藥開發平台–融合蛋白專利技術外,具有針劑藥物劑型之配方開發技術,擁有亞洲除日本外少數通過美國FDA查核的無菌針劑充填產線,以及製藥服務業務。
聯亞藥三大產品線,包括Bio-Similar/Bio-Better、特殊針劑以及委託製造/委託研究服務(CMO/CRO)。截至2015年,營收4.3億元(YoY+140%),其中超過90%營收來自於CMO。具高潛力Bio-Similar/Bio-Better蛋白質藥品產品線,是聯亞藥中長期的成長動能。(圖一)
投資評析
不同於市場同業的長效技術,目前聯亞藥擁有獨家的單鏈Fc融合蛋白(single chain Fc fusion protein)技術平台法(已申請專利),可與原廠Amgen及Biogen的雙鏈專利並馳競爭,也可廣泛應用在許多蛋白質藥物的開發。
1. 專利技術
一般而言,改良原廠的二代產品,其開發成功機率仍高於全新蛋白質藥物,而目前市場上常見改良型生物製劑的技術包括:化學修飾法、融合蛋白法以及胺基酸序列修改法等。
其中較為廣泛的是化學修飾法的PEGylation技術,其原理是透過化學合成的方法,在蛋白藥物表面以帶有官能基的聚乙二醇(PEG,polyethylene glycol)來遮蔽、修飾藥物,蒙蔽身體的蛋白質降解(protein degradation)辨識系統,藉以延長蛋白質藥物半衰期。目前市面上Roche的Pegasys®、Merck的Peg-intron®等長效型蛋白質藥物均屬此類。
但此化學合成方式有其缺點:一是化學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PEG在體內不易分解代謝排出,在使用者多為慢性病患的情況下,長期使用將增加腎臟負擔。
其次,蛋白質藥透過化學合成後,結構更為複雜,後續須進行純化等製程,將提高生產成本。
聯亞藥利用此單鏈Fc 融合蛋白技術開發的蛋白藥物,不僅優於常見的PEGylation,也在動物模型試驗證實其優良的生物活性與相當長效半衰期的特性。(表一)
2. 產品線五項生物製劑
目前,聯亞藥產品線具有5項生物製劑(見表二),主要鎖定EPO、IFN-α8、IFN-β及GCSF,其中進度最快者為EPO Bio-Similar (一期UB-851),已完成TFDA Phase 1臨床試驗,人體藥動與藥效與原廠相當(對照藥物Eprex®)。並獲得TFDA 三期臨床 IND核准,預計2016年3月將於全台11個臨床試驗點啟動,收案人數約275人,預計2017年可完成臨床三期試驗,若驗證成果通過,進行順利,2018年將有機會取得藥證,2019年可成為台灣第一個自行開發並完成上市的生物製劑。
目前,台灣EPO市場約14億元,預計2019年上市後,有機會搶佔全台5-10%市佔率。美國市場則預計將於台灣三期資料出爐後,提交申請銜接性試驗,搶食全球每年50億美元的EPO市場。而聯亞藥發展的長效EPO,根據大鼠之藥物動力學試驗,單一劑量半衰期分別為原廠Amgen Eprex®的4倍、Aranesp的1.5倍,生物活性較目前上市產品長且效果好。
國內目前提供生物藥委託開發、製造服務的公司有限,具規模產能並提供委託製造服務主要為台康(來自生技中心DCB之cGMP工廠)、永昕,其細胞培養之生物反應器規模均約500公升、2,000公升。相對於國外廠商如韓國Celltrion為例,其最大生物反應器規模可達50,000公升,未來數年內將再增加至180,000公升,顯見國內廠商目前生產規模不大,國際競爭力偏低。
不過,目前聯亞藥開發的UB-851由同屬聯亞集團(UBIA)旗下之聯生藥(6471)之3條150公升的生物反應器培養,產品在面對原廠及中國、韓國廠商競爭仍具有成本優勢。
係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