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拼 生物醫藥產業基金 !!

撰文記者 王柏豪
日期2014-09-10
替代圖

早期醫藥創業投資熱潮興起, 跨國藥廠聯合創投往早期創新研發靠攏,創投退位,產業基金上場 ……

跨國藥廠聯合創投設立產業基金,在美國風潮正起,生技醫藥企業在生物科技的投資上,往早期創新創業趨勢浮顯,其中對早期癌症藥物投資最多,醫療器材投資卻減緩。

此一新興的醫療投資模式,也漸漸吹進了中國和台灣,興起的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加速搧動產業重組併購熱風,台灣醫藥產業基金尚未真正出現,類似模式卻從大學創業開始萌芽…。

企劃/林明定

採訪/王柏豪、吳靜芳、鄔麗.巴旺

攝影/林嘉慶

撰文/王柏豪、鄔麗.巴旺


8月19日,國立台灣大學、鑽石生技投資和富邦金控副董事長蔡明興宣布發起全台最大、規模新台幣1.5億元的校園創業種子基金「台大鑽石種子基金」,旨在吸引更多有創新想法的學子與校友投身創業,活絡國內創業環境。

同樣在8月,美國必治妥施貴寶 (Bristol-Myers Squibb Company, BMS)和位於波士頓的Allied Minds公司也在4日宣佈,雙方成立合資公司Allied-Bristol生命科學公司,目標將專注於來自全美一流大學及研究機構的早期創新,向藥物研究及臨床前開發轉化。

一旦Allied-Bristol確定的專案,學校研究人員將能夠獲取BMS的藥物開發專業知識以及Allied Minds的財務和管理經驗,協助將專案從最初的可行性帶往臨床前候選藥物前進。

Allied Minds和BMS還將聯合成立新的公司,持續發展具有全期(all-phase)開發潛力和價值的專案。根據協議條款,一旦某個專案成功鑒定出一種臨床前候選藥物,BMS將擁有收購來自Allied-Bristol生命科學公司的優先選擇權。

Allied Minds是一家創新的美國科學和技術開發商業化公司,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從事創立、資助、管理和構建來自美國知名大學及聯邦政府研發機構所開發的創新技術產品和業務。

Allied Minds已經和全美超過33所著名大學、美國國防部和能源部下屬32個聯邦研究中心和實驗室達成合作。目前,Allied Minds在美國已營運了18家新創公司。

醫療產業基金投資占總投資35%

美國跨國藥廠聯合創投公司設立產業基金,已經是這兩年來美國生技醫藥界的趨勢,BMS這一動作則進一步反映了醫療產業投資的新動向—主投早期製藥專案。

近期,Sillicon Valley Bank發佈了一份美國醫療行業投資報告,數字表明,近兩年來,美國在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材方面的投資,產生了方向上的轉變,值得產業留意觀察。

報告顯示,在生物科技領域,醫療企業產業基金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投資角色;2013年,來自產業基金的投資占總投資的35%,但在2009年,這一比例只有17%。在醫療企業領域有同樣的趨勢,2013年產業基金投資占總體投資10%,相比之下2009年只有5%。

在生物科技的投資上,往早期靠攏的趨勢出現,尤其是醫療企業成立的產業基金,扶植早期的項目有非常強的動力,甚至願意從育成階段做起。

產業基金在整個投資界的活躍度和影響度也快速增加。醫療公司考慮到創新的壓力,以及在整個產業佈局的戰略需要,越來越有動力建立專項投資基金,用於支持早期專案的發展。這一趨勢不僅會在美國持續,也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尤其是中國。

這些專項基金對早期專案的育成影響是很巨大的,比起創投機構,這些產業基金對專業理解更深,且能提供更多的業內資源。例如在新藥的創新上,一旦獲得新藥批准,醫藥企業的資源和通路對創業公司的幫助,有更龐大的優勢,這是創投機構不具備的。

產業基金在投資回報的忍耐度上,也比創投強,可以接受更長的投資時間,也會更看重項目本身未來是否有助於企業對整個行業的戰略佈局。

早期癌症藥物投資最多  醫療器材投資減緩

美國大型醫療企業,如:諾華製藥(Novartis)、葛蘭素史克(GSK)和輝瑞(Pfizer)都已建立專項產業基金,專門投資早期專案。

其中,又以腫瘤製藥的早期創新專案最受看好。一方面是因為腫瘤藥物長遠看來市場潛力和高額利潤巨大,腫瘤藥物也依然是生技製藥投資最熱的領域;另一方面則是新藥創新成本不斷增加,大公司的創新能力有限,因此非常願意扶植成本相對較低的早期研發專案,以便未來發展良好時可以直接收購。

不過,醫療器材的早期投資卻略顯疲軟。根據Sillicon Valley Bank報告指出,雖然兩大傳統醫療領域(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材)上的投資金額,從2010年的230億美金成長到2013年的300億美金,投資生物製藥的金額比例一直維持在15%左右,但投資在醫療器材的比例卻顯著下降,從2009年的13%跌至2013年的7%。

在投資退場上,也發現同樣現象。生物科技項目IPO依然強勁,2013年有33個專案上市,是2011年僅4個項目的倍數增長。同時,生物製藥2013年有13個專案被大醫藥公司收購。但相比之下,醫療器材2013年IPO只有4個項目獲得上市,但有14個專案最終透過被收購退出。

專家分析,主要關鍵的就是在後期退出機制上的差異。儘管新藥開發週期更長,但可以在不同臨床階段產生資本價值,相較之下,醫療器械早期進入的成本已經大為增加,投資回報卻可能更長,盈利和收入較難達到IPO要求,退出的困難造成醫療器材投資放緩。

此外,近年來美國醫療器材大公司間併購事件持續增加,強者聯手的趨勢浮現,但也意味著市場上進行小專案收購的巨頭相對減少。

目前,醫療器械領域,投資最熱門的是眼科相關醫療器材,老齡化、電子產品的使用讓眼科疾病快速增提升,眼科醫療器械的需求增加,未來這樣的趨勢還會持續。除此之外,影像學、心血管以及整形外科醫材需求也很大,也會是投資熱門領域。

>>本文刊登於《環球生技月刊》Vol.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