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名藥發展,長年來屈居外商之下,一般多把台灣學名藥產業無法伸張歸咎於健保藥價給付黑洞,以及政府長期政策不支持…。除了政策問題外,台灣學名藥存在哪些問題?外商看台灣學名藥,行銷、心態和成本是關鍵,台廠自己看台灣學名藥發展則有策略定位不清和整合困難的問題。
文/鄔麗.巴旺
今年初,一場「台灣學名藥發展策略論壇」在高雄醫學大學舉行。與會者質疑,政府政策似乎偏重新藥研發,但長期忽視台灣的學名藥發展。
有人舉以色列Teva藥廠為例,指出以色列比台灣更小,卻能推出躋身國際的學名藥廠,何以台灣的學名藥發展策略,卻長年屈居外商之下,無法成為國家重大衛生政策之一?台灣打造不出一家足以在國際上立足的學名藥廠?
和艾威群(Alvogen)集團完成併購後,Alvogen副總裁同時兼任台灣美時製藥總經理,史格瑞(Siegfried Gschlieesser)上任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他直指核心:「台灣學名藥問題其實出在行銷和發展想法上…。」
行銷「Never say NO」
奧地利籍、來台灣14年,已經是說一口流利中文的台灣女婿,藥學碩士專業的史格瑞決定留在台灣的第一份工作起,都在外商藥廠擔任台灣行銷代表。
從最早的德國默克(Merck KgaA) (按:台灣一般所稱的美國默克藥廠,美加之外為默沙東藥廠),到諾華集團旗下的山德士(Sandoz)藥廠台灣區首席代表,史瑞格十年來浸淫台灣學名藥市場,也看到台灣學名藥發展的演變。
史格瑞指出,「提到學名藥『品質』,一般醫院的採購和醫師其實是很難看懂的,大家首先重視的是效果和安全性。所以,如何在行銷教育上區分自己跟原廠在這部份的競爭差異呢?」
在他經驗中,常聽到許多台灣藥廠在行銷上不斷強調自己『很不錯』(not bad),「not bad說法是不夠的,終究還是有個『bad』,Never say『NO』(絕不說不),在市場行銷上,就是要說『好』。」
他強調,台灣一路推動實施GMP,DMF(即原料藥的Drug Master File制度,要求原料藥查驗登記須檢附檢驗規格、方法和成績書)以及PIC/S,讓藥品品質有很大的提升,但台灣藥廠普遍在行銷環節上還是較弱的。」
全球學名藥品不缺製造廠
史格瑞發現另一個更關鍵的問題是,「台灣喜歡從製造生產看問題,而不是從行銷市場來看問題。」他指出,台灣生技公司和製藥廠似乎偏好蓋廠,「沒有改變想法,以為有個PIC/S GMP廠,生產了產品,就會有客戶,就能銷售,或一想到哪裡做外銷,就要去那裡蓋或設個廠。」
他強調,「全球學名藥根本不缺工廠,沒有capacity(產能)不夠的問題,市場真正缺的是產品和許可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