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駐中國前大使S. Jaishankar博士曾指出,雖然印度人覺得自己與中國人在各個領域競爭,但中國人像司機一樣看著前面的車,只考慮怎麼才能超過前面的車,而前面的車是美國。他們有時應該看看後視鏡,看看怎麼才能把印度甩開距離…。
文 / 朱軍生
印度和中國都是世界上重要的仿製藥製造大國,在國際醫藥市場上各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競爭角色。
據統計,印度製藥工業2012年醫藥出口總額為146億美元,其中大部分為化學藥製劑,年增長11%;中國醫藥出口額為476億美元,其中化學藥製劑出口額為25.62億美元,年增長18%。
化學藥出口和盈利 中國VS印度1/4~1/3
簡單從製藥產業總體規模和出口規模上對比,印度約是中國的1/4~1/3,然從化學藥製劑出口規模和盈利能力對比,中國約是印度的1/4~1/3。印度製藥國際化行銷的優勢已令許多中國製藥界反思多年,為何中國製藥製劑出口不如印度成功?
醫藥工業「十二五」規劃發展目標中提出,「提升國際競爭力,改善出口結構,製劑出口比重達到10%以上」;2013年,中國醫藥製劑出口額比重約在6%左右,距離規劃目標還有較大差距。
曾任印度魯賓製藥(Lupin)駐中國業務代表的維傑先生(Vijayaraghavan Venugopal)寫過一篇《為何印度製藥企業不能在中國成功》的評述。其中提到的「每個學生也是老師」的觀點非常令人深思,就像中國經典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樣,只要競爭對手具有勝人一籌的優勢,就應該虛心學習、努力趕超,而不是視而不見、甚至「不屑一顧」,其結果只能是浪費良機、徘徊落後。
促進製藥產業發展計畫(PPDS)
印度政府不斷加強扶持醫藥產業職責,給製藥工業提供涉及交通道路、電力能源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包括協助廢水處理和給予稅收優惠;努力協調好國內藥品生產經營相關管理規則與世界其他地區監管要求的關係。
2013年,印度醫藥管理局(DoP)借助諮詢機構開展了當前五年計劃(2012〜2016)中有關「促進製藥產業發展計畫(PPDS)」支持政策的評價工作,該計畫批准了1億盧比的支援經費,目的在於促進製藥產業的發展和出口。
包括支持通過加強培訓、研討、展覽、交流等活動促進印度出口和投資的發展;支持展開研究、諮詢等專案促進出口增長以及影響發展之關鍵問題的解決。
印度國家提供的科技知識基礎環境支持促進了製藥工業的增長。來自於科研院所的優秀研究人員成為支持相關基礎建設所需之智力資本的優勢;先進的資訊產業技術又彌補了相關急需的資源,從而幫助製藥企業挑戰專利和增加開發歐、美、日市場的優勢。
鼓勵中小企業WHO-GMP認證
印度政府計畫委員會通過貼息援助計畫,幫助中小製藥企業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藥品生產品質管制規範(WHO-GMP)標準,使其具備面對全球化競爭能力,由此推動全國製藥工業出口水準。
一項總金額120億盧比(約61億台幣)的政策支援方案,支援至少1,200家中小製藥企業在2017年達到世衛組織GMP標準,從而實現品質管制體系全面升級。印度進出口銀行也計畫提供5%的優惠貸款利率支援促進中小製藥企業達到世衛組織GMP標準等國際品質體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