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柏豪
「智慧型電子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Program for Intelligent Electronics,以下簡稱NPIE)前瞻研究計畫中,不少團隊都有計劃籌建創新公司,以持續將研究成果繼續往商業化發展。
今年1月起,清華大華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長張大慈接任了NPIE前瞻研究橋接辦公室主任,她找了曾任工研院「醫療器材快速試製服務中心(Rapid Prototyping Center, RPC)」的姚南光博士,協助進行創業各種相關技轉、智財、法規、管理及創投的諮詢。
RPC為工研院為協助業者提高前端技術研發與臨床測試的效率,於2009年9月成立。服務團隊以市場潛力、快速商品化可行性、技術創新性、與技術成熟度為業者進行審慎評估後,在全面導入醫療器材最高品質系統ISO 13485將過程標準化,將產品定義、安全規範測試、臨床驗證輔導、智權規劃、產品試製等流程標準作業,以讓廠商的技術或產品能快速商品化。
橋接辦公室設計了一份技術體檢表,讓團隊能從應用產品、競爭力、市場評估、推廣經驗、智財權等面向,逐一檢視目前技術與產品的發展階段,以及可能面臨的各種法規認定標準、智財權佈局以及管理上的挑戰。
創新商品化過程需要學習
今年1月8日來台的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及工程學院教授Dr. Peter Fitzgerald告訴本刊,「台灣研發人才以及臨床實驗能力很優秀,有非常好的發展潛力,但台灣面對的是一個國際化的競爭,創新(innovation)產業化的許多過程還需要再學習。」
Dr. Peter Fitzgerald目前同時是台灣上傑洋創投基金專業管理合夥人,他參與執行過100多項創新醫材的臨床試驗經驗,參與創立14家醫療器材start-up公司,其中有9家成功賣給國際醫療器材大公司。
走過許多國家,Dr. Peter Fitzgerald表示,多年來,理工與醫學一直是台灣年輕人最嚮往的兩大科系,長期吸引了台灣最優秀人才投入,也造就台灣電子業與醫學水準,均可居世界領先地位。
NPIE前瞻研究計畫除了讓教授們用來實踐自己的創新理想外,一個更大的附加價值是同時為台灣未來培育相關技術的高階人才,教授們也多藉著研究計畫帶領及訓練自己的碩、博士。
而許多前瞻計畫有意籌建衍生新創公司,不少是因為學生們在研發過程中對創業有了許多憧憬。
不過,當教授和學生們拿到橋接辦公室提供的技術體檢表,光是醫療器材相關採認標準就有品質系統(包括ISO13485、ISO14971等)、共通性醫電採認標準(如IEC60601-3rd,IEC 60601-1-X系列等)、特定性醫電採認標準、生物相容採認標準(如ISO10993-X系列等);之後還有動物實驗(IACUC)和臨床前、臨床後研究、倫理委員會(IRB) 等等…。
有意創業的成員一看之後,對未來創業路上可能面臨的種種嚴苛挑戰,也多了許多朦朧。
成功大學晶片系統研發中心主任劉濱達指出,「計畫執行最常遇到的困難挑戰就是對...